■“三步走”战略:小康梦与复兴梦的有机链接
1987年2月,邓小平在与加蓬总统邦戈会谈时,首次提出“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不久,他又将这一目标量化为“人均4000美元”和“国民生产总值6万亿美元”,并认为“这个数字肯定是居世界前列的”。
1987年4月,邓小平在同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会谈时,首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三步走”战略,并向客人强调“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部署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当时,最重要的是走好第二步。自此,“三步走”战略作为一个切实可行的构想被上升为国家意志,它使现代化成为更加便于触摸和感觉、操作和把握的社会建设工程。
在十三大报告中,细心的人们还注意到:之前使用了30多年的“四化”提法逐渐淡出,而被“小康”和“富强、民主、文明”来替代,这说明我们前进的脚步开始不断接近时代的特色,或许这就是探索的意义所在。
■两个“百年”梦想:更为可行的时间表
1990年,“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顺利实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为实现第二步目标开始了不懈努力。此时,改革开放已走过十多年历程,但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成为改革必须逾越的一个关卡。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实现第二步目标提供了有力保证。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两种优势叠加释放出巨大经济力量。1995年,提前5年实现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提前3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从而,总量和人均都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
第二步目标的提前实现,促使我们党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并首次确立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至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新三步走”战略是对“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继承,是其在21世纪的具体化,这就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更为可行的时间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梦的世纪表达
2000年,我们党提出:“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其实,在这个任务提出之前,我们党已经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思路,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并花大力气解决民生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在世纪之初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一方面,我们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还需要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另一方面,从2000年到21世纪中叶,时间跨度长达50年,中间没有阶段性的目标,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阶段性目标,是完全有必要的。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分别从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不单单是经济上的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既符合国情又顺应时代、既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又体现事业发展需要、既实事求是又锐意进取的奋斗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