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年轻医生过得幸福 医改就能更进一步
记者 白皓 王烨捷
2013年03月07日11:4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黄洁夫同时认为,十问帖子中年轻医生的情绪是有道理的,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北京很多医院每周工作70个小时以上的医护人员占大多数。”

黄洁夫说,在超负荷工作、医疗服务报酬很低的情况下,社会舆论如果承认医生的工作,医生心里还舒服一些,但是负面评价多,医生就会很消极,受害的是病人。

他同时认为,和医生辛勤劳动不相匹配的,是医生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的相对下滑。他举例说,现在做一台肝脏切除的大手术,七八个人忙活大半天,劳动成果是一起分2000元;一张病床一天收费40元,护士一天护理费9元,而市场上一个护工一天最少收120元。

“这样的劳动服务费用太低,不能体现医生超时劳动的价值。”黄洁夫不得不承认,阳光收入太低就有了灰色收入滋生的空间。他认为,医疗服务支付体系改革是当务之急,取消以药养医是个好的突破口。

黄洁夫看见有网上有消息说80%的医生不愿意让子女去学医,心里很难受。他认为文明的社会一定是尊敬医生的社会,让守护生命的医生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又有体面的收入,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

“医改就在做这个事情,总理说要医院医护人员受鼓舞,就是这个目标。”黄洁夫点了点头。

黄洁夫说,没有医生想做一个小医生,都想做一个大医生,但首先要明确社区也有大医生,农村也有大医生,不在于他的技术,更在于他的道德。

现实的问题是,行政上的评价体系不能满足基层医生的需要,为了获得更高的职务、职称只能往大医院跑,许多建好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好医生。

“应该有一个更符合医生梦的评价体系,为什么没有呢?”黄洁夫说,大医院迅速扩张,超过2000张病床,每天1万多人的门诊量,不能成为医改成功的标志。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才是医改的方向,要让年轻医生、基层医生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找到幸福感、满足感。

黄洁夫注意到,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的新提法,他认为就是在释放新的信号,“新机制不能叫总理来建,需要我们来建,医护人员不能沉默,卫生部要多听一些不同的意见。”

(北京3月6日电)

(责编:万鹏、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