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刘志彪:怎样抓住第二波全球化红利
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社科院院长 刘志彪
2013年03月12日15:3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追逐第二波全球化红利,我国需要转换人才战略

第一,从战略的前提看,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全球化,主要的前提是国内市场不足以支持高经济增长的要求,同时我国低廉的人力资本等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而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其主要前提是要素价格的不断提高,低技术、低附加值和高消耗、高污染的产出正在丧失竞争力,经济发展再也不能以牺牲劳动者利益、破坏国内的生态环境等为代价。因此获取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的主要途径、创新驱动,是利用高级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单单凭借要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

第二,从战略目的看,第二波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战略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利用本国的市场吸收国外的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利用国外的人力资本来加速发展我国创新经济”。

第三,从战略的核心内容看,过去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核心内容,主要“通过吸收FDI来增进出口”,以及“用市场换技术”。新一轮的全球化战略,其核心内容是提高我国对创新要素的全球配置能力。

第四,从战略的路径看,在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基本的路径则是要求企业加入或形成国内价值链,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全球创新链,处于价值链高端位置的中国跨国公司将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自己主导的研发设计向国内外企业发包,使全球企业成为自己的供应商或形成全球供应链,然后把产出向全球销售。显然,形成和利用国内价值链或全球创新链是第二波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路径,需要的主要是高级创新人才和技术。

第五,从战略所依据的产业内容看,在依靠内需的第二波全球化中,中国要依托高级创新要素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如果这些产业在产业链升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国际先进技术和人才的支持,无疑将会大大缩短中国的赶超进程。为了让世界先进国家成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要素供应商或供应者,把中国市场规模首先培育成名列全球前茅的世界性市场,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作者为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社科院院长)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