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无不从尊重人始,尊重他人就是放下身段以诚待人,注重交往中的每一个细节。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周公贵为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周王朝的辅政重臣,对待士人却能够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实为尊重之典范,也才有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美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字里行间透出对刘备的感恩之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年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可谓是怀揣了一颗至真至诚的心。卧龙岗的三次等待,成就了史上一段惜才爱才的佳话。
1966年邢台大地震,周恩来赶赴地震灾区指导慰问,在一户农民家里,老大娘倒了一碗水给总理喝,碗上沾满玉米面,显得很不干净,随行的医生出于卫生和总理健康的考虑,正欲制止,被总理以目示退。周总理接过碗一饮而尽,表现了一位伟人对普通农民的尊重。正是因为周总理有着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和力量,他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衷心热爱和无比崇敬,甚至于他的对手和敌人,也不得不钦佩他。
对于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尊重他人,德雷莎修女可谓堪称典范。她被誉为“穷人的圣母”,“慈悲天使”,她经常到贫民窟去救济那些穷困的人,无论是病人、被遗弃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内心饥饿的人,她都主动握着他们的手,给予他们希望和勇气,平等地对待需要帮助的人,她的爱超越了国界、宗教信仰、民族,把一生奉献给了慈善事业,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承担着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好青年合法权益的职能。团中央书记陆昊同志在团十六大后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靠对青年合理利益诉求的尊重和服务来吸引和凝聚青年。《共青团干部魅力研究》课题组成员在调研中发现尊重青年是团干吸引、凝聚青年的一大重要法宝。组织、引导、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首先要尊重青年人格、尊重青年特点、尊重青年差异性、尊重青年的多样性发展。作为一名团干部,要吸引和凝聚青年,需要以尊重青年为前提。自尊的满足可以使青年获得一种自信,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是被别人需要的。基于此,当青年尊重的需要满足后,会激发出一股力量,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即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团干部就如有一个磁场,把青年都吸引过来,自身也会受到青年的尊重。因此,可以说,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建立在来自他人的尊重上,每个人都十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平等看待和高度评价。而一旦尊重的需要受挫,即自尊受到伤害,我们会感到受到侮辱、自卑、没有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心理上不平衡的感情障碍是很多的。比如基层团干与团员青年之间,往往会有一种权力的屏障,因地位不同,团干部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优越感,似乎我是管理别人的,高人一等,没有牢固树立为青年服务的理念,仍将自己定位为青年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时时讲等级,处处摆架子;有的团干部以个人情感好恶来区别对待青年;青年之间也由于社会发展、社会环境、人生经历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处于同时代的人,观念、感情上也会有不同甚至是代沟;此外,细节上的忽视、传统思想的影响等等也会造成团干与青年之间、青年与青年之间不平等、不尊重的现象产生。不平等、不尊重现象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这些原因综合作用造成了团员青年与团干之间的无形的距离和台阶,进而影响到团员青年心理的不平衡,乃至使青年对团组织、团干产生一种排斥、疏远的心理,给团的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