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会发现,历朝历代的许多变革,都有赖于政治家的勇气。《史记》记载,当年秦孝公召集御前会议商议秦国的改革大计时,大臣甘龙和杜挚等纷纷反对变法,连“吾意已决”的秦孝公也彷徨起来。商鞅告诉孝公:“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也就是说,愚蠢的人总是为眼前的状况所束缚,只有智者才能洞见形势的先机。商鞅进一步得出结论:“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话放到民权昌明的今天似乎有蔑视公众之嫌,但在今天的中国,思想僵化或者身为既得利益集团之“众”,这样的情状依然存在。
一代明君秦孝公听懂了商君的劝谏,于是才有了改变中国历史的那一场改革。而有“拗相公”之称的改革家王安石,则面对阻力发出了改革的最强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或许适合于昔日,流俗之言往往障目于眼前,唯有庄子所说“举世而毁之而不加沮”的果敢坚毅之士方能成为改革家。有非常之人,方能成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方能成非常之功,这是古今中外历史的普遍规律。
当前的改革还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一方面是社会矛盾的长期积累和日趋激化,以及普罗大众对于改革深化的翘首期待,另一方面则是改革动力有衰竭之势,这才是改革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有人甚至力图将眼前的一切理想化和固化,似乎迫在眉睫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一样,因为维持现状对于他们是最有利的。
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但是,始终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并没有完全进入法治的轨道。由于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经济,一旦脱离了法治的约束,它就可能将一切都裹胁进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同样,没有了法治,政府的权力将如脱缰野马,一切有关改革的美好期许,都会变得不切实际。
改革似乎是千头万绪而又矛盾重重,面临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局。但是,“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既然一切矛盾都源于宪政法治的阙如,只有法治宪政的建设才有纲举目张之效。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一再强调依法治国,“忠诚于宪法,忠诚于人民”,希望有胆识有勇气的改革家们,以此为基石,推动“未有之大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