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 珂
2013年03月22日10: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培育氛围——
休假不等于“不敬业”
持续快节奏的工作,未必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有可能让员工效率下降
张越在北京市西城区一家金融企业工作。把加班当敬业,是他们公司的一个“潜”文化,却成了他的一大苦恼。
张越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般情况,他们工作日要加班到9点左右。前段时间他觉得工作节奏太快,想通过休息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于是每天晚上6点就从办公室离开,去看场电影或者到健身房锻炼。
可没几天,领导就把他叫到办公室,并询问说:“最近工作态度好像不太积极,是不是有什么原因?”这之后,他就再也不好意思按时下班了。
“正常时间下班都会被认为是不积极,那如果要申请带薪休假,还不得被认为是主动请辞啊?”小张无奈地说。
这种现象不止存在于小张的企业,记者采访中发现,不看业绩看表象的管理者还大有人在,评价员工的种种“偏见”也是屡见不鲜:
离开办公室越晚越好。不管手头工作完成得怎样,每天一定要加班,让别人看出自己工作很充实;
周末最好能到办公室加班。利用周末时间结束手头上还没完成的工作,给下周工作腾出更多时间;
不主动要求带薪休假。想休息就意味着不努力,个人休息的时间越长,给企业做的贡献就越少……
这些标准,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进步。
小张觉得,企业判断员工的标准不应如此形式化,而是应该更加具体化。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多少,比加班时间、休息时间更有参考价值。每天工作都紧绷着弦,未必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有可能让员工效率下降。所以,休闲文化可能比加班文化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在很多发达国家,企业非常注重员工休息。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带薪年休假一般在20天以上,多的可达6周。与中国同为金砖五国的巴西带薪年休假期有30天(22个工作日),俄罗斯28天(20个工作日),南非21天(15个工作日),印度也有12个工作日。
小张说,有假不休似乎成了他们公司部分员工的一种习惯,不少人觉得加班加点、无私奉献理所当然。公司渐渐形成了一种“加班文化”,结果很多人把本来可以上班完成的工作推到加班时间,本来可以节省出来的休假时间浪费在“磨洋工”上。
“经过周末的休息,周一的工作就更有效率,而且心情也更好。”小张说,休假和“不敬业”之间不能简单画上等号,每个人的生活中也不能总是充斥着工作和加班。如果日复一日地劳作,会觉得工作没有乐趣,甚至产生懈怠情绪。
上一页 |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