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许耀桐:中国大部制改革关键要避免零敲碎打
——大部制改革路径探析
许耀桐
2013年03月29日14:12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中国大部制改革关键要避免零敲碎打,加强通盘谋划

现在,在坚持走渐进稳妥的大部制改革之路面前,显然人们已经形成共识,这是用不着多赘言语的。问题在于,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渐进稳妥的表现方式,渐进稳妥的表现方式究竟还有哪些?不错,“切香肠式”、“零敲碎打式”和“渐变整合式”,堪称为渐进稳妥的表现方式,它们确实能够收到一定的务实稳健的成效。但是,这样的渐进稳妥表现方式难道就是最好的表现方式吗?除了这样的渐进稳妥表现方式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表现方式呢?这就是我们当下重新思考大部制改革路径选择亟待讨论的两个重大问题。

问题之一,“切香肠式”、“零敲碎打式”和“渐变整合式”的表现方式就是最好的表现方式吗?

显而易见,“切香肠式”、“零敲碎打式”和“渐变整合式”的表现方式并不是最好的表现方式,它们有着明显的缺陷。一个缺陷是,它过多地关注于机构改革的局部和细节之处,而没有整个大部制改革的明确目标和通盘规划。实施这样的改革之后,往往留下一定的弊端,甚至造成反弹。例如,美国曾把教育部和卫生部、福利部合并在一起,但1979年后又拆分为教育部、卫生和公共服务部;我国在2008年进行国务院机构改革时,新组建了交通运输部。当时将国家民用航空局和国家邮政局并入交通运输部管理。但是,这样的“大交通”部门整合,迁就于种种矛盾关系,却没有将铁道部整合进来,留下了败笔。

另一个缺陷之二是,它给人们释放出了这样强烈的信号,大部制改革用不着做过多的考虑,眼前好改的就先改,怎样好改的就怎样改,似乎大部制改革可以成为随心所欲的率性之作。还以2008年我国大部制改革为例,政府方面缺乏真正的研究深度和力度,片面地认为,大部制改革仅仅就是把机构减少、合并就得以完成了,并没有从内在机理去分析大部制结构,以至于大部制改革成为走过场。这其实有为改革而改革,难免临阵磨枪、仓促上阵的味道。

问题之二,除了“切香肠式”、“零敲碎打式”和“渐变整合式”的表现方式之外,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渐进稳妥的表现方式呢?

毫无疑义,除了“切香肠式”、“零敲碎打式”和“渐变整合式”的表现方式之外,我们还有其他的、而且可以说是更好的渐进稳妥表现方式。这样更好的、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的方式是,我们按照大部制的改革原则和目标,经过反复探索和研究,做出一个通盘的考虑,确定我们究竟要搞多少个部,为此,可以提出若干个改革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大部制改革,我们应该有一个站位很高的全面谋划,经过对几个备选的改革方案进行反复讨论和思考之后,选择一个优化的改革方案。这样的过程可能需要持续两三年,甚至三四年之久。在实施改革方案之前,我们还需要搞一些试点,积累经验,然后一下子推开,整体推进,统一实行大部制改革。采取这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改革方式,才是稳妥的、全盘的大部制改革的最佳路径选择。

眼下即将进行的2013年第七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按照大部制改革原则,也还是只动几个部委,幅度比较小,充其量只能算是微调,仍然属于切香肠和零敲碎打的改革方式。这样的改革方式固然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与其说谨小慎微、零敲碎打,还不如通盘规划、整体推进。事实说明,只在局部性上做文章,这一个5年整几个部委,再下一个5年整几个部委,政府职能就不可能很好转变,改革也不可能完全到位。要说这是稳妥的话,其实也最不稳妥、最不科学。因为国务院有些部门实行了大部制改革,有些部门则没有实行,还是小部制,这在国务院系统内部都没能做到协调一致。行政管理的权能原则强调统一,统一才能增强效能,否则可能会造成很多问题。

因此,在2013年第七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下一步我们怎样推进大部制改革,笔者以为,最关键的就是要避免零敲碎打,加强通盘谋划。政府机构改革,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整合而减少机构。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缺乏通盘考虑。中央一定要善于做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选择这样的渐进稳妥发展路径。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行政文化委员会副会长)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聚焦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 许耀桐专栏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