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速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与照顾服务的严重短缺
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已超过1.9亿,并且正在以每年800万的速度猛增,是同期人口增速的5倍多。与此同时,人口老化过程中的高龄化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持续增长。据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统计,2010年末全国城乡重度失能老年人已达1080万,占老年人口的6.23%,这还不包括大量需要居家照顾的半失能老人和病人,长期照顾和护理的问题已十分突出。
面对1000万需要照护的失能老人,养老床位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其中能用于护理的床位严重短缺。据民政部统计,全国近4万个老年福利机构有床位314.9万张,收养老年人242.6万人。由于缺乏护理设施和专业人员,以及经营者的赢利需求等原因,仅有51.8万张用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也就是说,护理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16.4%。而且,不少养老机构的空床率达到30%甚至更多。例如,目前北京市的养老床位近7万张,能为3%的本市老人提供床位,高于1.8%的全国平均水平。不过机构的空床率也增至新高,达到50%以上,不少机构拒收失能老人(有调查指出约半数机构)。拒收的原因除了缺乏护理设施和专业人员,还包括经营者降低成本、规避风险的考虑。空床率高的另一大原因,是多数老年人更愿意在社区就近或居家获取照顾服务。
以上事实说明,对于多数失能、半失能老人,无论其愿意与否,他们还是要在社区寻求长期照顾。社区照顾,简略地说是对有照顾需求者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日间照料、托养服务以及志愿者互助等多种服务,营造一个使老年居民能够自立并提升其尊严的社区生活环境。其影响面波及几千万家庭和上亿人的亲属,足见发展社区照顾是关乎民生幸福的重大社会工程。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心在社区照顾
人到老年最担心什么?不外是行动不便、视听和认知能力衰退,以及有长期照护需求而家庭难以支撑等等。很明显,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关键环节是如何应对失能、失智老人以及空巢老人的身心问题和长期照护问题。
应对失能和空巢老年人口,基于“421”(4个老人、1对夫妻、1个孩子)家庭的社会结构,单靠家庭已经力不从心。那么,机构养老能否成为养老的主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也曾力推养老院建设,但这些建立在郊外的养老机构不仅亲人探访不方便,生活支出费用高,而且集中照顾的单调环境缺乏邻里氛围,容易使老人觉得被社会遗忘。因此,那种上千张床位的大型养老院模式已不再受到青睐。即便在发达国家,机构养老所提供的床位数量也仅能覆盖老年人口的6%。
相比之下,社区照顾由于提供了就近护理、日托、全托以及居家照顾等多功能服务,而且成本低,更受老年人欢迎,应是社会化养老的主流。近年来,发达国家力推多功能的社区照顾模式,其中日本的经验较为成熟。其多功能的照顾服务涵盖托养服务、日间照料和上门护理,服务内容包括入浴和康复护理、居家疗养管理指导、护理用品租赁、短期入住护理和居家住宅改造等,通常是由家庭护理员和社会工作者上门探访,提供入浴、如厕、饮食等护理以及烹调、洗衣等生活援助。照顾服务很灵活,家人出去旅游,可以把老人托付在社区托老所。为了让从事长期照护的子女缓口气调整一下,多功能服务还可以将失能老人接到托老所住上一段时间再送回去。日间照料和托老所还可定期开车到各家去接老人来所里洗澡,对卧床不起、活动不便而又无人照顾的老人,每天给他们送饭或接到托老所用餐。
在中国,居家养老(确切地说是“专业化社区照顾支持的居家养老”)作为主要应对方案,也开始形成共识。国务院在2011年出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指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一些大城市,例如北京,已提出了注重社区养老的“9064方案”,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