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中国梦”
这是发达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都曾遇到的历史问题。德国在20世纪初,经济总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面临如何完成现代化转型问题。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他希望用新教伦理来凝聚德国社会继续现代化转型的力量。但是,德国政府在这个时候却不知道怎么办了,结果经济成果毁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之中。
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持续的经济发展之后,也面临社会转型问题。全面小康社会只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阶段,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很多人都曾讨论“美国梦”。电影《海上钢琴师》开头部分,有这样一个画面:当邮轮上的人远远看到自由女神像并高喊“America(美国)”的时候,所有人都起身欢呼雀跃起来,不断向自由女神像挥手致意。自由女神像左手拿着象征法治的法典,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寓意这是一个自由的法治国家,在向往那里的人看来,那里有实现个人梦想的机会。“美国梦”是从“5月花号”上开始形成的“移民者的梦”,以很多底层成功人士的传奇故事作为构筑“美国梦”的元素。
“中国梦”显然更具超越性。首先,“中国梦”是祖祖辈辈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华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其次,“中国梦”不仅仅强调人的机会平等,而且还强调人的发展。《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明确表达了这一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显然,“中国梦”包含自由和发展两个要素,在范畴上涵盖了每一个中国人。所以,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现代化。这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何“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中国梦”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历史任务和中国道路,即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建设现代化国家。就是让社会事业全面现代化,最终体现为人的现代化;就是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改革阻碍人的自由发展的体制、机制。总之,一切围绕对人民的责任、围绕人民的要求,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国家、社会和人民共同进步。
“中国梦”既是每一个时代历史任务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的体现,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需求不同,愿望不同,这就决定了“中国梦”是动态发展的,这就要求全党同志,不能躺在一时的功劳簿上或者裹足不前,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人民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