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吹响“攻坚克难”新的改革号角
从历史的经验看,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空谈”陋习是一个“顽症”,从根本上遏止并“治愈”它,意义很大难度也很大。这不仅由于“空谈”之风产生和蔓延的原因是深刻的、多方面的,不容易根治,极容易“复发”;还由于这是领导干部自己给自己“治病”,是党政干部队伍从领导方式、工作作风方面必须开展的一场深刻改革。这场改革,要站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干部队伍的新要求,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有效解决一些同志不愿实干、不会实干、不敢实干、不能实干、不真实干的问题。
大力推进有利于党政干部队伍遏止“空谈”、激励“实干”的制度改革。要改革自上而下层层下指标的“承包式”工作模式,中央或上级机关对地方或下级机关下达计划、指示、任务,要尊重规律、切合实际、留有余地。要改革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拥护,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要改革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评价制度,完善考核评价的内容体系和评价机制;“对干部干与不干、干好干坏、干多干少要有明确的区分,褒奖那些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干部,教育和调整那些只尚空谈、不干实事的干部,问责和惩处那些因弄虚作假、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的干部”,形成奖罚分明、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管理机制。要深入学习和切实贯彻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基本精神,完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会议制度、接待制度、调研制度等具体工作制度,以制度引导和规范领导干部的职务行为。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各中央机关和地方党委政府出台的贯彻“八项规定”精神的工作制度,内容详细具体且彰显刚性,对于有效克服重形式轻内容、重程序轻实效、重“对下”轻“对上”、重“对外”轻“对内”的“制度性空谈”,引导和培养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实干作风,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良好开端和经典范例;无论遇到怎样的阻力和反复,都应坚持下去、推而广之。
大力推进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实干能力建设。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校正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方向,舍弃“空谈”的“能力”,发展“实干”的能力。多数党政干部原本具备实干的素质,他们中的不少同志是依靠自己卓有成效的埋头苦干走上领导岗位的。然而,一些人进入党政机关、走上领导岗位以后,有了一定的权力地位,应酬多了,受各种不良风气的熏染多了,开始高高在上、养尊处优;为适应于官场“空谈”,其个人素质和能力逐渐朝着发展“嘴上功夫”而脱离实干、脱离基层、脱离群众的方向发生蜕化,有的则蜕化到离开稿子不会讲话的地步。显然,一些领导干部急需从“空谈”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把精力回复到“实干”能力建设上来。
坚持实干兴邦,就要“真”反“空谈”,认真到底,持之以恒。真反“空谈”要自上而下,从高层领导做起。中央政治局公布并实施“八项规定”,为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做出表率,展示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决心和态度;各中央机关和地方党委政府纷纷跟进,体现出中央政治局审时度势的决策力、号召力和凝聚力。领导干部要恢复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勇气检讨自己、超越自己,有勇气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批评,培育闻过则喜、闻过则改的精神品质。要不断培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干精神,养成不尚空谈、埋头苦干的社会风尚。要认真揭露和彻底清算阳奉阴违、弄虚作假的恶劣思想和行为,打好清除“官场潜规则”的改革攻坚战,为真正摒弃“空谈”、进一步崇尚“实干”创造社会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扫清前进的障碍。(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人:王少安、周玉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