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理念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融合中形成的民族性格
事实上,以“和”“中和”“太和”为主要意涵的“和谐”理念,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展开来说,理解“和谐”理念的向度大体有如下方面:
人与自然天地的和谐。中国文化对于天地万物有一个整体全面的看法。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天人是相贯通的。人的内在的道德性是天赋的。中国古人讨论了人与自然之天地,与山水、草木、鸟兽、虫鱼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尊重天道天命,认为,天、地、人、物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峙的系统,它们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洪流之中。中国传统智慧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古代的礼制包含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法令,尤其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与宗教、自然相对立,它讲求的是天人合一,即人文、宗教、自然的统一。
各族群、民族之间的和谐。中华民族、文化是在多样化的发展中逐渐统一的,在五千年甚至更长时期,多地域多族群及其语言、文化、宗教不断融合。现代中国及其文化更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中华历史、民族、文化的融合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合万邦”“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文化理想,成为维系协调各民族的纽带与润滑剂。
人与人的和谐。这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人的各种现实关系和人所处的且无法摆脱的社会习俗、制度、伦理规范、历史文化传统都必须得到尊重。个体人不要成为片面的人,必须正确处理与群体的关系及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中国哲学传统中有“成己”与“成人”、“立己”与“立人”、“己达”与“人达”之论,在“己”与“人”的关系上,孔子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一贯主张“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共生、共育、共融的关系。
身与心的和谐。这是指每个人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内在自我的关系问题。在人与内在自我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哲学家认为个体生存的意义世界与个人身心的涵养有很大的关系,身心和谐可以帮助人在生命与心灵上都处于健康状态。中国传统哲学家很看重个体的生存品位与品质,很重视人文的熏陶和修养。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优游、涵养、陶冶于礼乐教化之中,提升每一个人的品位。道家、佛家也主张身心神形的合一与超越,建立起各自所特有的修养论、境界论。儒释道传统无不主张身心的和谐,这是中国人所致力追求的高明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