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在理念与行动的交融中走出新路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
2013年04月25日08:11   来源:贵州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十八大随着科学发展观由重大战略思想上升为指导思想,全面小康由“建设”到“建成”要求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同时既明确了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又强调了在其他四位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体现生态文明的价值。正是基于对生态文明如此全面深刻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论断。这对于后发赶超中的贵州,更加坚定了我们理念与行动交融的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运作取向。而这一取向所积淀的不仅有贵州历史探索中的经验,还有现实发展中的特色,更有未来追赶中必然的突破。

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中的贵州探索

——世界共识下的区域回应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名词——可持续发展,并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很快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从此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

而几乎与此同时,在中国西部贵州地域上毕节这块神奇之地上,一场对贵州今天发展理性有着深刻影响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悄然拉开序幕。毕节,因地跨长江、珠江流域被称为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又因汇聚了世界上贫困地区的几乎所有特征曾被联合国有关机构明确界定“这里许多地方已不具备人居条件”。而从1988年开始,这里因历史地担当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沿重任,幸运地成为一块受到全党全国人民格外关注的充满希望的土地。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对毕节这个受着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三道沉重枷锁禁锢的典型的岩溶贫困山区进行考察后提出,要把毕节办成一个生态试验区,立足于打破三道沉重枷锁的禁锢,确定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作为三大建设主题。三大建设主题各有应对侧重又彼此协同推进,聚合为一个具有密切内在关联的实施系统,将物质生产力、自然生产力、人口生产力整合为一个强大的实践动力,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试验区总体建设目标。

贵州的春天不再寂静。正是毕节试验区建设多重效应的示范,主导贵州今天理性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在贵州越来越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实践中迅速蔓延。

省会贵阳市,2000年便开始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由此也才奠定了其十七大以后迅即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高端顶层设计的基础,以致成为今天国际上都有着相当影响力的现代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示范。

红色文化名城遵义市,在着力建设具有西部山区和革命老区特色的森林城市的探索中,创建了“四在农家”模式,进而开启了今天以遵义实践为基础的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

伴随区域探索的步伐,贵州的发展同全国发展一样,逐步从不理性走向理性。上世纪90年代《中国21世纪议程》颁布后,贵州结合省情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强调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贵州突出的竞争优势之一,提出要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2007年4月召开的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又提出了实施“环境立省”战略。这一战略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立省战略的继承和提升。这里的环境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既包括保护环境,更包括建设环境。至此,生态文明理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在贵州这一特定的地域上,获得了其先期示范性的成功回应。

(责编:朱书缘、赵晶)

相关专题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