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大部门内纵向改革的逻辑特性
其一,在中国推行大部门内的纵向改革,需要依据政府架构现状和整个行政体制的特点进行通盘规划,不仅要将应有效果大致勾勒出来,而且要较为准确地计算其期望值,并以此为引导对可能实现的体制机制进行清晰描绘。要有一个在纸面上和现实中皆立得住、行得通的结构图、流程图、权责配置表、影响因素表与解决方案表、时间进度表等。没有这样的清晰设计,改革的效果肯定是与初衷大打折扣的,甚至有可能造成得不偿失的局面。改革主管部门要有自己一贯的思维和追求,其所推动的理论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介绍和评论程度,而要深入到体制机制的核心之中,掌握运行实践方方面面的情况,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其二,大部门内纵向改革的最佳实施途径是从顶层开始试验、顶层推动,成功之后再逐级下推。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进行大部门内纵向改革试验不仅自身困难更多,而且面临着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被其意志偏好左右的情况。另外,地方政府形成的新体制机制由于触碰到众多权限范围之外的东西,特别是中央政府的部门性法规规章、指标、配额、审批事项、项目和政策争取方面的事情,涉及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现实先进利益得失。先期改革的地方政府没有能力翻越法规规章,而上级部门的阻遏力量往往强大不可阻挡,要保持新体制机制运行顺畅并坚持下去,可能性微乎其微。再者,这项改革涉及对一系列理论性问题、国外经验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探讨,基层的地方政府改革操作部门缺乏这种研究能力和信息管道,只有中央政府部门条件最优。事实上,从深圳市和佛山顺德区的改革实践看,期间都有来自中央部委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参与其研究探讨和方案设计。否则,今天的改革效果也很难保证。
其三,大部门内的纵向改革在推进顺序上不应当与横向归并改革落下更大的时间差距,应当在合并大部门的同时进行内部纵向改革尝试。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权力配置、职能转变和新工作机制的形成出现时滞,使大部门制的优势很难显现出来并被广泛接受。目前出现的机构捆绑式合并之后却运作方式基本不变的情况就使大部门制的好处受到质疑。另外,这样也可以大大减少新工作机制在设计和实施上的困难。从原理上说,体制的形态结构和运行机制应该是一体化的。单独推进的横向合并与纵向改革造成脱节,出现惯性之后再加以调整就非常困难了。自从十六大首次提出要实现决策、执行与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以来,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大部门制改革也已经进行了一个周期,把握纵向改革的最佳时机很重要。所以,改革主管部门应当有紧迫感,在最新一轮改革中予以大胆推进,把大部门制的核心价值尽早体现出来,也能使政府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得到更好的配合与协调。
(作者系深圳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