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那里,自我实现的“好生活”已经超越了公平与效率的纠结,超越了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紧张。马克思虽然强调财富的极大涌现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但人的需要的丰富性、自我实现的多样性,极大地降低了稀缺资源的稀缺性,也相应降低了人们为争夺稀缺资源而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丰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欲壑难平、对资源进行无休止掠夺、将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的人,不是好社会的“新人”,而是异化的人。于是,自我实现不会使人患得患失,不会使人变得只会享受,更不会因为分配正义的实现而使人变懒,而会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重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自我实现。这样的社会不会患上福利病,将能永葆青春活力;不会伤痕累累,而会诗情画意。
在马克思那里,人的“需要”是呈序列、分层次的。生存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在已经满足的需要的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需要序列的最顶端。如果说自我实现是每个人都孜孜以求的理想、难以企及的梦想,那么从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做起,不断满足新的、更高的需要,就成为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现实内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好生活”,既可以是高远的理想,也可以是当下的现实;既可以是形而上的终极关怀,也可以是形而下的感性生活。
习近平同志最近指出,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显然,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梦的论述与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好生活”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梦既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梦,也是中国人追求幸福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梦。中国梦的出发点是民族复兴,落脚点是“共产主义理想”,精髓是马克思关于“好生活”的理念。“好生活”视域中的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也是全人类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