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既有“大同”之理想,但也没有完全脱离现实。禅让制时代终结之后,“大同”社会变得越来越遥远了。为此,在最终目标遥不可及的情况下,孔子又提出了一个中长期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小康”。儒家对“小康”的解释是: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身体,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今既然天下再也无法行大道,天下已经成为一家一姓的天下了。人人只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生产财物和付出劳动,都只为了自己。有地位的人将爵位传给自己的子弟,然后不断地加固城池以保基业永固,并且按照礼义来制定法度,确立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恩情,使兄弟和睦、夫妻和谐。由此而设立各种制度,划定田里疆界;以此推举贤达的人,奖励为自己效力的人。这样一来,人和人之间就会产生盘算和阴谋,战争也就由此而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这些代表人物,他们治理国家都是通过上述标准来进行的。这六位贤君,没有一个不是小心谨慎地运用礼制来治国的。他们以此来确立社会的是非标准,使百姓既诚实守信,又知错能改,崇尚仁爱,讲求礼让。整个社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果有人违反法度,即使是有权有势的人,也会被绳之以法,而广大民众也会对其人人喊打。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小康”。
儒家认为,在“大同”社会里,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社会和谐。这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小康”则比“大同”低一个层次,是建立在小生产、小农经济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封建世袭社会,但即使这样,只要像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六位贤君那样,以德和礼治国,做到治理有方,就会实现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儒家思想既提出了“大同”与“小康”社会的理想追求,同时,也给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路径,这就是《礼记》 《大学》篇所提出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认为,只要按照这个17个字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小康”,同时就可以一步步接近“大同”世界。
儒家的“小康”与“大同”是封建社会形态下的朴素理想和至高追求,也是古代中国的中国梦。为了这个梦想,仁人志士和封建士大夫们在旧中国的漫漫长夜里苦苦追寻了2000多年。古代中国的中国梦虽然没能够实现,但它却是一盏不灭的灯火,永远点燃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 (来源:《理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