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建议:宏观政策不变,激发微观活力,以创业促就业
应保持宏观政策的相对稳定,同时通过搞活微观市场,释放经济活力。
鉴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基本稳定可控,中央财政收入出现连续负增长和“惠民生”的基本政策取向,财政政策用来保增长的可能性已不大;货币政策前期已经充分运用,现在已出现流动性过于宽松的迹象。因此,我们应保持宏观政策的相对稳定,同时通过搞活微观市场,释放经济活力。
1.搞活中小微企业
我国的中小微企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它们对于一个国家GDP的贡献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可以增加就业。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占全部就业的80%以上,是吸纳新增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二是增强了经济的活力,通过竞争提高了市场效率。中小微企业意味着真正的商业精神。尤其是微型企业,作为最贴近寻常百姓的市场“细胞”,其生长和繁衍带动了民间经济的发展。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是进一步降低税费负担。进一步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目前对于一些小微企业来说,各类费用负担比较沉重。据统计,一家小企业每年需上交各类费用十多种,包括教育附加费、公共设施费等。有些还存在较多的临时性和随机性,令企业叫苦不迭。通过“放水养鱼”,小微企业继续生产和扩大生产规模,将会维持就业和增加就业,全社会仍将受益。
二是降低物流成本。目前,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总量比重约为18%,几乎相当于欧美水平的两倍之多。这对不少小微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一些制造行业的小企业几乎无力承担。有必要把物流成本降到更低水平,包括降低公路收费标准,简化物流环节等。
三是落实产业放开。我国小微企业大多处于技术低端的行业,在低端产业链上激烈竞争,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研发的投入,在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上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在于我国还存在较为突出的产业垄断,电力、电信、民航、石油、金融等重要行业,对于民间资金的进入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限制。教育、医疗、出版等服务性行业的开放程度也很不够。应把产业放开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国资民资平等对待,实现合作共赢。
四是鼓励新的商业模式。当前我国经济中,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商业模式和业态。有机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以前农业生产利润低的局面,使得农业投入也可能带来高回报。页岩气的发现以及开发,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在能源依赖度过高的局面。而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将在不长的时间内超越传统零售行业。另外,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互联网信贷,使得长久没有改观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破解。对于这些商业模式创新,政府部门应积极鼓励但不干预,帮助相关企业排忧解难。
2.搞活金融市场
首先是通过金融创新来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我国目前金融领域存在较为突出的供需脱节现象。一方面是中小微企业、城投公司等出现突出的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是民间存在大量的闲置资金,缺乏满意的投资渠道。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应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包括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托贷款、动产抵押贷款等。另外,应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直接为中小微企业服务。我国当前城镇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应该推出与城投公司特点相匹配的长期企业债券产品。
其次是搞活股票市场。我国股票市场自从金融危机以来一直不尽如人意,股指表现与GDP的增长严重脱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制度设计存在严重缺陷,导致长期以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障,进而带来突出的信任危机。因此要搞活股票市场,使之充分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必须从保护投资者权益,重建市场法治秩序出发,完善IPO制度、退市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同时,积极发展各类区域性的股权交易市场。
3.以创业促就业
针对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要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增加就业机会。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每百人拥有4—5个企业,发展中国家为2—3个,而我国仅仅为1.2个企业。通常,1人创业平均可以带动3—4人就业。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至30%,而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在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中,希望创业、愿意创业、敢于创业的人数也比较少,城镇居民创业意愿不到5%。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包括对新办企业注册资金和经营场所的限制,制定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优惠政策;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严格规范收费行为,简化审批、办证手续;全面落实鼓励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同时,在扶持政策上积极向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新兴产业倾斜,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一是建立创业培训平台,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为创业者提供培训,并根据创业者的需求组织开展项目推介、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二是搭建对口龙头企业对接平台,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将一些配套业务外包给小微企业,使其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三是提供创业场所平台,建立小微企业的孵化园和创业基地等。最后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创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使劳动者不仅有创业观念,也有创业精神。逐步形成全社会崇尚创业、竞相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