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背景及精神实质的五个方面
近年,一系列与“中国”有关的术语见诸中央报刊。诸如中国奇迹、中国声音、中国力量、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制度、中国话语、中国故事、中国梦,等等。这究竟给我们释放和传递的是什么样的重要信息?提出这些重要术语的背景及精神实质是什么?
经过思索,我认为,其背景及其精神实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我们中国逐渐强大以后显示出一种自信,且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未来更高目标、更大梦想的一种政治动员与民众表达。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成就也让世界震惊,这极大增强了我们中国人的自信。不过,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还要“仰望星空”,追求更高的目标,即真正实现我们的诸多百年梦想。这种梦想通过“中国梦”来表达,实际上是用通俗易懂、简单质朴、喜闻乐见的“三贴近”的大众化语言,让群众所理解、所接受,以此来引导群众、感召群众、动员群众。这是用平民百姓的话来表达“中国理想”,因而涉及到了当代中国话语体系转换与思想传播、价值认同问题。
二是在中国逐渐强大以后,针对来自各方对中国的误读、误判,我们需要以温和的方式来塑造中国的鲜明形象,传播中国的正能量,使各方理性认识本真的中国。因而,它是对塑造温和的中国形象的一种自觉努力。
三是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针对出现的“西化”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我们要用自己的理论破解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要走自己的路且实现我们自己的目标,这使我们走向了成功。因而,它是对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可以实现中国自强的一种自觉认知和坚定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确证。它昭示我们:要进一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实现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是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针对出现的“物化生存、精神懈怠”的现象,需要我们树立一种批判和超越精神,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当今中国,我们既具备了进一步升级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出现了物化生存、精神懈怠的社会现象。一些人主要依靠“物”来生存,对“物”有一种依赖,“物”对人有一种统治。在这种物化生存的环境中,一些人受到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中的负面影响,丧失了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这就使我们在某些方面显得大而不强、有面无神、有体无魂。提出中国梦,就是要为广大民众提供一种精神支柱,且是对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一种自觉追求。
五是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针对我们要攻坚克难、凝聚力量、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要求,强调我们必须用一种共同的奋斗目标来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因而,它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