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树立辩证的稳定观念与理性的风险意识,敢闯敢试
改革与发展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但邓小平并没有把稳定绝对化。他多次指出:“强调稳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总结经验,稳这个字是需要的,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以后还用不用这个字?还得用。什么时候用,如何用,这要具体分析。但不能只是一个稳字。特别要注意,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虽然邓小平主要是就经济发展而谈稳定问题,但他关于稳定的认识实际上具有普遍的改革方法论意义:不能过分的追求稳定,将稳定问题泛化与绝对化,稳定最终服务于改革与发展。
邓小平为什么特别指出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将稳定强调得过分?这是因为,过分的求稳思维会影响到改革的切实推进。第一,过分的求稳会导致将稳定问题泛化与绝对化,进而容易导致对各种矛盾的消极应对,似乎稳定就意味着矛盾的取消。改革必然产生各种矛盾。实际上,矛盾的存在是任何事物与过程的正常状态,和谐与稳定并不否认矛盾,而是以承认矛盾为前提,和谐实质上是最有利于发展的矛盾状态,是矛盾双方的最佳关系状态。因此,一个社会有矛盾不可怕,关键是及时有效地建构矛盾协调与解决的长效制度机制。第二,在过度的求稳思维支配下,任何稍具风险的改革措施就有可能被延滞或不被采用,因为原有体制的任何改变都可能意味着新的不稳定因素的产生。这就有可能使得一些本应该改革的东西推迟改革,应该突破的东西没有突破或很少突破。针对于此,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早就强调过:“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确实,只有破除过度求稳的意识障碍,具有敢闯、敢试的精神,才有可能除旧布新,走出一条新路与好路。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对各种难题与挑战,辩证稳定观念与理性风险意识的树立更为必要。第三,过分的求稳思维将会导致改革发展机遇的丧失。邓小平特别强调改革发展要抓住时机。“要抓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在固化的求稳思维之下,风险稍大的做法就可能不会尝试,改革的探索就有可能趋于保守,然而谨小慎微的做法往往会使改革机遇在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之际丧失。而一味拖延、贻误机遇的后果就是使难题解决的条件越来越不具备,解决问题所付出的代价与成本越来越高。从这个意义上,在准确判断形势的基础上,看准时机,大胆出台有力举措,是改革深化的必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