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实践和成效〖1〗(一)推行宪法和法律改革召开制宪大会,制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新宪法,是莫拉莱斯贯彻“社群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关键举措。历经两年时间,最终在2009年1月实现修宪公投,通过了玻利维亚国家第17部宪法。这是玻利维亚历史上首部由制宪大会制定、全民公决通过的宪法。
新宪法充分贯彻了“社群社会主义”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突出了国家的多民族性。宪法将玻利维亚国家性质定义为“保障多民族社群权利、自由、独立、主权、民主、多文化、非集中化、有自治权的社会统一的国家”,并将国名更改为“多民族玻利维亚国”。二是建立起更能体现玻利维亚人民意愿的国家立法和司法体系。新宪法将国会更名为“多民族立法大会”,众院议席数量不变,参院议席由原来的27席增至36席,两院都为印第安人特别保留一定数量的席位。规定常规司法与社群司法并行,社群司法仅适用于农民和印第安人群体。最高法院和宪法法庭的法官由普选产生,最高选举法庭中至少要有两名印第安人成员。三是赋予公民更多权利。新宪法更加细化地规定了公民权利,将前部宪法仅有的1项公民权利增加至89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民事等各方面,特别还具体阐述了印第安民族的权利。四是体现出玻利维亚“社群社会主义”的特色。新宪法承认了玻利维亚国内存在的国有、私有、合作和社群四种经济形式并存;明确指出古柯是自然遗产和国家资源;规定西班牙语和所有印第安民族语言均为官方语言;将克丘亚族“不懒惰、不撒谎、不偷盗抢劫”的戒条及“生活得好”的要求作为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加以宣传。
此外,莫拉莱斯政府还修改了其他一些法律,完善有利于建设“社群社会主义”的政治体系。比如,新《反腐败法》旨在根除行政和司法腐败;新《地方自治法》将玻利维亚国内地方自治分为省、地区、市和社群四级自治,明确了各级自治机构间利益分配关系;新《选举法》延长了莫拉莱斯政府的执政时间。
(二)推行经济改革
第一步是将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和行业收归国有。2006年5月,莫拉莱斯政府强制要求外国公司与玻利维亚石油矿业公司签订在玻利维亚合作经营合同。合同中明确规定,玻方至少占有企业51%的股份,开采石油、天然气收益的18%归外国公司,其余82%全归玻方。外国公司如果不接受协议,就必须退出玻利维亚市场。当年,所有外国公司均与玻方重新签订了合作协议。国有化前,玻利维亚政府财政收入每年只有大约80亿美元,之后每年增加4.8亿美元,不仅保持财政盈余,还摆脱了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寡头对玻利维亚经济的干预。玻利维亚政府之后又相继收回了矿产、森林、通信、铁路、水、电力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的所有权,提高了政府掌控国家经济的能力。五年来,玻利维亚经济稳步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平均增长4.75%,进入经济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行列;平均通货膨胀率由执政前五年的36.1%降至6.6%;外汇储备增加5倍,2010年达到90亿美元,创造玻利维亚历史最高纪录。国有化还提高了战略部门的生产效率,采矿业平均增长率达20.56%,石油、天然气年出口额由改革前的24.56亿美元增至85.33亿美元,电信服务覆盖率超过了60%。
第二步是利用来自国有化的财政收入,在玻利维亚国内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生产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玻利维亚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古柯叶产品加工产业化,建立本国基础消费品的生产企业,开发旅游业,开办为手工业者和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补贴的城镇发展银行。近五年间,玻利维亚税收增加120%,国家财政由常年赤字变为连年盈余;公共投资增长三倍,特别是矿业对公共部门年投资额由改革前的610万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01亿美元;商业贷款总额由2005年的310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上半年的5784亿美元;还建立了一批生产水泥、纸张、白糖和基础生活用品的国有企业。
(三)推行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是莫拉莱斯政府提高贫困人群生活水平、缓解甚至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的主要途径。改革前,玻利维亚土地所有权高度集中,全国6500万公顷耕地中,80%集中在5000名地主手中,而300万农民只拥有20%的土地。土地问题一直是玻利维亚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是制约国家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2006年6月,莫拉莱斯开始进行土地改革。2007年,颁布了新的《土地法》,限制个人拥有土地面积上限,回收全国1000万公顷闲置土地,按一定比例连同产权一起无偿分配给无地农民和土著居民,并为耕种者提供司法保障。土地改革不仅满足了土著居民长期以来期望拥有自己的土地的愿望,更激发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农业生产有所发展。2009年,玻利维亚小麦供应自给率由2005年的20%增加到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