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克强总理统筹施策持续发力 释放调结构、惠民生与开放市场多重利好
李克强总理久历州县地方,深知历史积弊,他预先树立了“高压线”,堵塞了寻租空间。他不允许政府的善政在实际中“荒腔走板”。
笔者认为,此举除了有利于拉动内需,培育催生相应的服务产业外,也有利于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培育社会力量,构建公共服务的新格局。这是政府施政的一种新趋向。回观李克强总理新近的改革举措,其追求有多重指向:他做的往往是一举两得、一举多得的事情。循此思路,各级政府可为之事、可为之处所在多是。只要真正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不难找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长策。
放开市场准入,补城市建设短板,释放有效需求
李克强总理要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抓住了目前城市建设的短板。近年来,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规模扩大,但吸纳承载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一些地方只顾地上光鲜亮丽,不愿在地下“看不见的战线”上下本钱。稍有异象,就会出现水淹七军、垃圾围城、缺电、缺水、断气、断讯等现象,居民生活苦不堪言。李克强总理此次将重点放在地下管网和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及再生利用上,放在建设大容量公交系统上,放在生态环境建设涵育上。既可拉动投资和消费,又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既有利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民生改善。
李克强提出,要按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等原则,在保障政府投入,加强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项目建设与运营,促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环节。
城市建设:严禁三种“工程”,确保为民惠民
李克强要求,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在建项目施工,加快新项目开工。坚持质量第一,严禁搞“形象工程 ”、“政绩工程”和滋生腐败的“豆腐渣工程”,真正做到建设为民,建设惠民,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当前经济运行正处于合理区间,李克强需在速度质量、长期短期、宏观微观、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上求得平衡。调和鼎鼐、复杂运算是他的本行。在施政上,目前已呈现出新的特点:既注意“不刺激”,也求“有作为”;既要扭住长期“转型升级”不放,也要兼顾经济即期增长。细心的观察者不难发现,政府在选择合适的路段轻踩“油门”,下半年的增长动力已经开始释放,可以预期中国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戈力/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