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第一节  “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
主编 邹东涛
2013年08月13日14:3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描述主要是指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停滞,人均GNI长期低于或徘徊在10000美元左右,字面上理解“中等收入陷阱”至少包含两方面即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GNI低于10000美元。为深入认识“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将通过对跨越国家和掉入国家的国际比较来说明这一现象。

一、“中等收入陷阱”是效率陷阱

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中等收入陷阱”时,通常用两类国家来进行比较:一类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韩国。1973年日本人均GNI为3580美元,仅用8年时间人均GNI突破10000美元跻入高收入国家之列,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新加坡、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分别为12年(1977~1989)、8年(1987~1995)。另一类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分别在1986年、1994年、1991年人均GNI达到3000美元后,至今20年左右人均GNI没有突破10000美元,成为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

日本于1973年人均GNI超过3000美元,为3580美元,1980年人均GNI达到10860美元,超过10000美元而成为高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为8年;与此同时巴西于1994人均GNI达到3050美元,2011年人均GNI达到10720美元,第一次超过10000美元,历时17年,是研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案例。

对巴西和日本1970~2011年间GDP增长率进行比较,除1987~1992年巴西GDP增长率明显低于日本外,其余年份均高于日本GDP增长率。与世界银行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相反,1970~2011年巴西的经济并非停滞,而是稳步增长,甚至在1971~1973年高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1.29%、12.05%、13.98%。

但两国的人均GNI在1970~2011年间差异却越来越大,1970年时巴西人均GNI为440美元,日本为1810美元,二者相差1370美元。到2011年巴西人均GNI10720美元,日本为45180美元,二者差距为34460美元,差距扩大24倍。

因而“中等收入陷阱”的真实含义是一个国家(经济体)人均GNI超过3000美元快速增长阶段之后,开始缓慢增长,以至于长期低于10000美元。高速增长率的背后隐藏着人均GNI的巨大鸿沟,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呢?

李红艳等(2012)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发展数据库统计的215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NI数据,对23个掉入国家和32个跨越国家农业生产工人生产效率进行比较,发现32个跨越国家农业生产工人的生产效率分别是23个掉入国家农业工人生产效率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和10000美元时的3.5倍和1.8倍,得出结论中等收入陷阱实质就是效率陷阱。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