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热点解析 “中国经济怎么看”系列报道

财政“减速”:如何走好改革路?

2013年08月27日08:18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财政“减速”:如何走好改革路?

核心提示

过紧日子,只能“紧政府”不能“紧民生”

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需明确划分

给地方政府“开一条正道,堵住那些歪门”

近日,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发布研究报告指出,2013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面临着两个突出矛盾:一是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二是财政收入放缓与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反差形成“悬殊额”。在今年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的情况下,新老问题正“倒逼”财政改革提速。如何构建地方税体系、让财力事权匹配,推进预算透明,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保障民生支出,支持稳增长,都需要改革加以破解。

“慢”增长:“紧政府”还是“紧民生”?

财政部发布的7月份财政收支情况显示,中央财政收入1—7月累计增长率低于年初目标。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表示,今年中央财政收入要达到7%的增长目标有一定难度。但在收入增速放缓的同时,前7个月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其中,教育支出10216亿元,同比增长9.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014亿元,同比增长9.7%;医疗卫生支出4371亿元,同比增长19.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572亿元,同比增长14%。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语境下,社会资源配置公平性矛盾日渐凸显。“财政资金对教育医疗及养老保险等公共领域投入不足、各区域保障体系发展失衡等痼疾一直未得到彻底根治。但与此同时,政府收入却呈现增速放缓势头。”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说,这意味着,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得到提高,只有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才可能彰显出公共服务绩效。

“过紧日子,只能紧政府不能紧民生。”刘尚希指出。今年年初,《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减少、合并一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目前,可喜的变化是:随着转移支付结构不断调整和完善,资金正源源不断地输入环境治理、民生建设等领域。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表示,政府“过紧日子”不能停留于“喊口号”。不少地方已经习惯于以支出买政绩,更有些地方已经形成了年年瓜分“超收”、岁岁改善福利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对于这些长期存在于我国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体制性‘顽疾’,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并加强治理。”高培勇说。

比如,要防止一些地方为了缓解当前的收支矛盾,以及延续政绩风光的需要,而对税务机关摊派超出实际的“硬任务”,从而向企业和居民收取“过头税”;防止一些政府部门动用非规范性手段攫取非规范性收入,从而重蹈“乱收费”覆辙等。

“土”财神:“卖地还债”能否持续?

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306个城市共交易土地15493宗,土地出让金高达1.13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60%。据统计,多地土地出让收入能占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三成以上,“土地财政”势头依旧不减,各界忧虑地方财政转型出路。

“对于那些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来说,离开土地之后他们就不会玩了。”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表示,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不折不扣的“钱袋子”。

近期,审计署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末,18个省会和直辖市,有17个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来偿债,比例高达95%。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斌说,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土地财政”模式正逐渐进入低潮,地方债务风险加大,一旦地方不能开源节流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那么债务风险就有可能演变为危机。

近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财政部将针对不同类型地方债分门别类采取措施,总的方向是“给地方政府开一条正道,堵住那些歪门”。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说,发行地方债以及地方自行发债试点,都是在向传统的“土地财政”开刀,试图通过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做到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合理均衡。但关键是,“如果地方政府在风险控制预警方面能提高透明度,发债的积极效果会更好。”赵锡军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