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的突出特征,总体上表现为:每个民族和个人“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与整个文化体系“厚德载物”的宏伟气质之间的和谐统一
一种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根基在于其主体本身的存在,在于其主体精神的力量。我们中华民族主体的形成及其主体精神,是造就中华文化基本特色和优势的根基。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漫长的历史之所以能够缔造灿烂的中华文明,关键在于逐步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大地上原有许多部族和民族,这些民族长期共处,并互相交流促进,共同发展,融汇成一个多民族和谐的大家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的产生。众所周知,汉族本身并不是一个原生的单纯民族,而是在许多小的民族多次交汇、结合的基础上,经过一场又一场伟大的自我创造而形成的。如今的中华民族,已经是历史上生成和积聚起来的56个民族的整体。“中华民族”既是一个历史主体,又是一个现实主体;既是一个实践概念,也是一个综合了种族、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要素的文化概念。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作为自觉主体的形成,是中华文化几千年延续不断地发展的必然结果,保持活力的历史见证。
中华民族主体的形成,意味着中华文化有了自己的整体面貌和鲜明特色。在历史和现实中,中国一切大大小小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种文化在不同时期也都有自己的一定特点和收获。从远古到明清以后,从中原到边陲,从海内到海外,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若星河。对此,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例证和细节来展示它的宝藏,随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但我们不能“只见果实,不见果树和大地”,不可停留于表面现象和具体成果而忽视它们的整体联系和历史脉络。从总体和深层次上总结,我们更应该看到,正是使56个民族密切地凝聚成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相通血脉和命运纽带,才是造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特色的生命力源泉,并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地位。这种血脉和纽带,首先来自中华民族宏伟博大的主体精神,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主动脉。
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的突出特征,总体上表现为:每个民族和个人“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与整个文化体系“厚德载物”的宏伟气质之间的和谐统一。以精神文化的最高形态——哲学思想为例,中国哲学的特有面貌,正是以人为主体,将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思考方式,和以“厚德载物”为取向的人文精神。这一思维方式早在先秦时期,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学说的相互交流和汇合之中,就已经形成并表现出来了。中国传统哲学一向以人而不是以神为本,因此形成了人本主义的信仰和道德体系。在国家社会层面上,它强调以“厚”为德,主张要有大地一样的胸怀,包容和承载万物,使之充分生长繁殖。所以它对内对外都主张“和而不同”,追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境界。按照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具有了宽广、从容、厚重而机敏的胸襟气质。中国的有识之士从来不怕改变自己,而是处变不惊,乐于和善于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东西,兼容并蓄以成就自己,从而为自己造就了“大象无形”,不拘一格,气象万千,“汪汪如东海之波,澄之不清,扰之不浊”的独特文化景象。这种汇合百家、与时俱进的哲学风格,意味着中华文化的传统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近现代的。
应该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大象无形”,正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伟大国家所特有的景象、特有的气派,是一个有志于肩负人类历史重任的伟大民族共同体所需要、所应有、所能以自持的文化风格和整体面貌。几千年来,这种精神作为无形的文化底蕴和活力资源,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保持和发扬起来,至今仍然生机勃勃。从大的方面看,中华民族今天的重新崛起就是它的必然表现;从小的方面看,如今无论在内地还是海外,也无论是表达为“认祖归宗”、“光宗耀祖”、“落叶归根”,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祖国争光”,等等,总之“我是中国人”这种意识,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对祖国兴衰的权利与责任感,并由此产生了无比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意识已成为中华儿女的普遍心理特征。
总之,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以中华民族主体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一直起着凝聚和维系中华各民族精神生命和力量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的最强大的动力。可以说,这是我们全部特色之中最大的特色,一切优势之中最突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