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走向“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等全方位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政府从全能政府逐渐变为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有限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大部制改革稳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管制型政府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和完善;社会体制改革方面,我国开展了包括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等在内的方方面面的改革,等等。这些改革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2011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新的战略构想以来,各地的探索共同体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由强调政府自上而下的层级管辖变成了强调减少管理层次、资源下沉和抚育基层发展;由主张“政府包打天下”转变到运用社会组织在内的各种力量;由单纯的行政管控手段转变到依赖包括非强制、非官方和非正式的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实现社会治理。以“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作为探索的关键点,着力探索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管理体制,成为各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共同点,这显然契合了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赋予社会管理“治理”色彩。因而,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改革的不断探索,来自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总结。
从“管理”走向“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立足基本国情,又要以开放的态度广泛借鉴和汲取国外的有益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治理”理念纳入党的执政话语体系,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提出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改变传统的以自上而下管控为特点的“管理”理念,摒弃单一的行政管控手段,转变为一种强调国家与社会合作共治的“治理”理念,着眼于“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总之,实践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从“管理”走向“治理”,以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执政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选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