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天津有这样一位小伙子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乌鸦反哺”。母亲去世,继父瘫痪在床,刚刚通过天津农学院专升本考试的刘伟决定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父亲,用23岁的肩膀撑起了一片天。“我觉得有没有血缘关系不重要,父亲为我做了那么多事,照顾他是应该的,因为有父亲的地方就是家。”刘伟说。
背起继父去上学小伙感动津城
刘伟,是天津农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2012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4岁那年,母亲带着他从湖南远嫁到天津市宝坻区,从此一个叫刘文志的男人成了他的继父,勤劳朴实的刘文志将刘伟视如己出,一家三口也有过父慈母爱的生活。天有不测风云,2004年,刘伟的母亲因车祸去世,2011年的中秋,刘伟的继父在给亲戚装修房子时,不慎从房顶摔了下来,被诊断为“颈六七骨折脱位伴四肢瘫”,失去了自理能力。为了好好照顾父亲,当时刚刚通过专升本考试的刘伟决定带父亲去上学。
在天津农学院附近的不到十平米的出租房,记者看到了刘伟和他的父亲刘文志。虽然仍然不能下地活动,但是经过康复训练,刘文志手脚都有了知觉,现在手能拿1-2公斤的东西,也能自己吃饭了。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刘伟非常细心地照顾父亲,每天早上五六点,刘伟就悄悄起床,洗漱完毕、煮好粥,然后轻声叫醒父亲,给他穿戴好衣服、洗漱完,并帮他活动一下僵硬的四肢,喂他吃早饭,最后将他抱到轮椅上,打开电视机,安排好这一切,刘伟才放心的去上课。这一幕,在十几平米的出租屋每天都在上演。
23的肩膀撑起一片天空
为了让父亲吃的有营养,刘伟也开始学着做饭。“只要父亲想吃什么,我就努力去学。虽然做的不好吃,两个人吃的特别有滋味。父亲很少夸人,有时候觉得我厨艺有进步,就会说‘这个做的不错',这时候也感觉暖暖的。”刘伟说。
“去年刚来的时候,我爸上半身没有力气,什么都不能做,那应该是最低谷,经过这段时间的按摩,胳膊和腿都能慢慢伸直,坐着的时候,也能慢慢挪一下地方了。病慢慢好转,父亲的心情也变得开朗起来。”刘伟说,每次看到父亲的进步,自己都会非常开心。以前,父亲一直忙着工作,没时间去想自己的爱好,生病之后,可以听自己喜欢的京剧,心胸也变得豁达起来。
虽然生活清苦,但是刘伟一直很乐观,“我一直觉得方法总比困难多,所以一路走来,觉得其实没什么。”刘伟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勤工俭学,曾去会计事务所、保险公司、图书馆等地打工赚钱。这学期专业课多了起来,刘伟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课余时间去图书馆帮忙、周末去发传单打打零工,把赚来的钱贴补家用。
忙碌的生活几乎挤掉了刘伟大部分业余时间,他最爱的篮球,也只能偶尔打一次。但是,不管多忙,每天中午12点,下午17点,他都准时回去,给父亲做饭、帮父亲按摩、用轮椅推父亲在附近转转。“爸,您觉得哪不舒服?”“爸,您右腿有知觉了吗?”“来,试着伸伸胳膊。” ……每隔3、4个小时,父亲就能再次看到刘伟,所以,即使来到异乡,即使高位截瘫导致行动不便,儿子这样点滴细心的关怀,也让刘文志感到温暖和安心。
说起儿子,不善言谈的刘文志掩饰不住心中的自豪和感动。“哪有这么好的儿子,天天端屎端尿地伺候我。每天从学校到家来回跑3、4次,生活各方面照顾的无微不至。”
最大的心愿:父亲一天天好起来
尽管照顾父亲、打工赚钱牵扯了很多精力,刘伟学习丝毫没有落下,“我现在的想法就是好好读书,也通过打工与社会接触,锻炼锻炼自己的能力。付出总是有回报的,上学期,上学期我考了全班第一名。刚刚结束的这次考试,我觉得考得也还行。”
刘伟不仅学习成绩,还担任着班长。“平时同学们也经常去我家看我爸,跟他聊聊天,在我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们就主动过去照顾我爸。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也经常来过来,给我们送日用品。”刘伟说,正是因为这么多的关心,让他更有信心、更加乐观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对于未来,刘伟并没有过多的想法,只是想按部就班地把书读完,一直把父亲带在身边,照顾好他。“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父亲一天天好起来,我们爷俩能在一块,这样就足够了。因为有父亲的地方,就是一个家。这么多年积累下的感情,有没有血缘关系已经不重要了。父亲那么多年辛苦地把我养大,我也一定会照顾好他的。”刘伟说。
记者手记:刘伟,一位踏实憨厚的年轻人,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学会了感恩、回馈。他对待生活积极乐观,在困难面前百折不屈。“把父亲带在身边,照顾好他,本来就是我应该做的。”他用孝心为父亲撑起了一片天,这种超血缘关系的亲情更让我们动容。对待父母,我们或许不需要孝感动天,每天一句问候、为父母准备一日三餐、为父母天冷的时候添一件衣服……点滴的关爱就是“孝”。(记者 董立景)
刘伟梦想宣言——我觉得有没有血缘关系不重要,父亲为我做了那么多事,照顾他是应该的,因为有父亲的地方就是家。未来我也会好好照顾他,让他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