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全国百家网站寻找“追梦人”报道(中国甘肃网)

用笔尖书写青春——记西北民大学子范宇

何梓瑄

2014年01月14日15:2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他,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市的一个小山村里,父亲和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

  他,是一个标准的“90后”,同别人一样,九年义务教育,三年的高中生涯,再到后来考上了大学。

  2010年,他阔别了家乡的父母,从西南跑到西北,开始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新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憧憬,机遇也悄悄地在他的生命中发了芽。2010年末,他开始着手写作,这似乎打破了理工男没有文学气息的“魔障”,插上文学的翅膀遨游在微积分的海洋里也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我不禁对他由衷的敬佩而为自己不安,敬佩的是他对文学坚持不懈的精神,不安的是自己不断动摇的文学信念。

  三年的时间里,他用极其细腻的文耀让字,描绘着生活的点滴,感动每一颗跳动的心。同时,他也荣获了大大小小的奖项,每一篇美文都会用铅字体印刷在杂志文摘上。成功的喜悦和荣他有了短暂的自满,但随后越写越觉得不太对劲,总觉得缺少一点东西,似乎抛开功利的东西,文字才有可能变得干净与厚重。学者肖云儒先生曾这样点评过他的文章:“你虽文字功底扎实,可在文字的想象上不足,这点是一个遗憾,也会阻碍你以后走向大散文的境界。”这也是他对自己一直以来的要求。不希望以年龄为骄傲的资本,而时刻以严格的文本要求作为创作的标准。

  最近,他的散文《不曾关闭的窗户》获得由作家网、《人民文学》杂志社、包商银行、漓江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大赛”中一等奖,也是甘肃省内唯一一名一等奖获得者。

  他是一个感恩的人。在《一把寂寞的锄头》里,他这样写道:父亲离不开锄头,土地需要父亲的锄头。说实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是有点怕父亲的,甚至会有点恨。他的骨子里有泥土的精神,做什么事情都认真而严肃,这对于小孩而言,不是什么好事情。但后来,父亲离开村庄,去外地打工,这一切也随着他所在时空与身份的转变,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我会常常想念父亲,也常常会感到莫名的辛酸。但无论身在何处的父亲,都是以泥土的名义支撑着一个家血与肉,扮演着丈夫的同时,也扮演着父亲的角色。父亲支持我的文学创作,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去实现自我理想的权利。很多时候,他不会太干涉我的事情。凭心而论,我看不出父亲对于我获得的一点小成绩是否感到高兴,因为他总是像泥土一样深沉,不多言,只是偶尔讲一句,有什么困难,就给家里讲。但我想,父亲的内心世界,应当或是曾经掠过一丝自豪吧。

  父亲的沉默寡言反而是另一种温暖,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或是行为,告诉孩子某种深刻的道理。后来,我很适应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让我在极大的空间里去寻找自己。在与他的采访中,我能感受到眼前这个稚气未褪的少年已经悄悄背负起家庭的担子,接过父亲手中的责任,他再用自己的力量给家人一份关于爱的礼物,他说,虽然家庭的贫寒,但是父母给他的爱一丝一毫都不曾少过,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话语诠释着对儿女的爱,这份爱是厚重的,却也激励着这个少年对自己未来的向往和坚持。

  他是一个幸运的人。每个人都会因为种种原因走上不同的成长道路,有的人会因为途中的风景迷失,有的人坚持自己最初的理想,还有的人会跟随路标的指引。高中时期的叛逆,在班主任和母亲的苦口相劝下,一点点融化在他身体里青春期的躁动,母亲的眼泪湿润少年玩世不恭的心,他开始慢慢转变自己,从性格到态度。我问他,如果不是母亲的眼泪,现在的你会是怎么样的人?他笑了笑,告诉我,没有母亲和班主任苦口婆心的劝告,我现在不会在上大学,会在家乡打工,也不可能和文学结缘。在散文《不曾关闭的窗户》中,文章的主人公是他曾经的初中语文老师,有一个痴呆的儿子。作为一名教师,他兢兢业业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作为一名父亲,他不辞辛苦的照顾疼爱着儿子。其中写到父子间许多感人肺腑的细节,几次停笔,几次落泪。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生命的沉重,但我会继续思考下去。老师给予我的帮助和关怀,也敦促我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不断前进。面对今后的生活工作,我也会坚持自己热爱的写作事业。

  范宇的成功,不是基于偶然的幸运。这种成功来自于对生活点滴的感悟,对父母不辞劳苦的理解,更是对自己热爱的事物的坚持。

 梦想宣言——“以文学梦为根本,为祖国的文化经济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