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吵架、写文章”:解放思想是最重要的创新途径
“读书、吵架、写文章”——军事科学院首任院长叶剑英元帅曾这样形容军事科研工作。
读书、写文章不难理解,为什么是“吵架”而不是“讨论”呢?如今,学员们对叶帅这句话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讲述联合战役指挥机构的组织、编成与编组时,教员介绍了几种近年来经部队演习检验行之有效的模式。听到这里,培训班学员、沈阳军区司令部某处处长韩成玉不禁想起往日联训联演时,各军兵种单位“貌合神离”的现象。他感到,虽然教员说的有一定道理,但如果不突破现有体制格局,建立专门指挥机构,联合作战依然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
提,还是不提?面对资历、职级、学识都远高于自己的老师,韩成玉犹豫再三,还是鼓足勇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谁主战、谁指挥”的设想。话音未落,就遭到其他同学质疑:“在瞬息万变的联合战场,各种兵力须灵活调配使用,‘谁主战’又到底应该由谁来界定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人声鼎沸。在一片争吵声中,大家对联合作战指挥问题的思考更深入了。
“吵架,不仅是一种解放思想的学术氛围,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研究机制。”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副部长陈荣弟告诉记者,引导学员学会质疑、批判,是理论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而首要的就是鼓励他们大胆提问、质疑前人,就像哥白尼怀疑托勒密宇宙范式、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古典物理学理论那样。
质疑,批判,争吵。解放思想,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思想的闸门打开,学员们的创新能动思维被激活了。从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到未来作战我军基本作战思想和战法,从如何实现多军兵种联合作战到不同时期作战的特点规律和启示……围绕这些问题,大家从课堂“吵”到宿舍,从宿舍“吵”到饭堂,以至于吃饭都被大伙形象地称之为“圆桌会议”。
“就创新作战理论而言,7个月的培训当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解放学员的思想,激发他们在以后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陈副部长不无感慨:“当然,这种解放思想还须建立在各级领导对他们包容和理解的基础上。不给思想设定禁区,这或许是关系作战理论能否真正创新另一个层面的解放思想。”
到演兵场上实地考察,用大胆假设激活“思想的闪电”
去年初秋,“使命行动-2013”跨区机动战役演习在东南、华南的崇山峻岭间打响。按计划,培训班全员参加演习。
蓝方侦察机盘旋、卫星过顶,红方拉着迷彩网、盖着树枝的指挥所侥幸躲过,而另一火力阵地却不幸暴露,遭遇“敌”集火打击……这一幕,让培训班学员、空军某部研究室副主任杜岳航眉头紧锁:如果未来实战中,敌人使用侦察打击一体的空中作战平台,又应如何从防御预案、人员分工、装备配置等方面设置战场呢?
战争是打出来的,更是由和平年代军人头脑中的诸多“如果”假设出来的。学员们在研讨中认为,过去的作战问题研究,往往注重从历史经验、外军实践和军事著述中去推导、复制、移植。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新技术新装备刚出现,一些国家军队就在摸索如何创新作战方式方法。由此看来,在对未来作战认识不十分清晰时,大胆假设、主动构想,应当成为作战理论研究必须确立的理念。
沙场上,看惯了体系作战演练中步坦协同、步炮协同、空地协同轮番登场的培训班学员、成都军区司令部参谋肖克平,也在思考怎样充分运用信息化指挥平台,让各种协同作战行动打破时域空域的节点界限,真正实现互嵌互融……
演习结束,来不及洗尽征尘,学员们一回到军事科学院,便一头扎进联合作战研究实验中心,在模拟战争实验平台上将自己观战的思想火花演化为一场场样式全新的攻防战斗,边推演边分析数据、完善构想。数十个夜晚,这里灯火通明。
随后,培训班又辗转燕京大地,在某电子对抗旅实操装备感受电磁空间的波诡云谲、赴某总站感受“北斗”引路的精确高效、在某信息化研究所体验信息攻防的博弈较量……
“对于许多人而言,虽然是第一次近距离感受这些高精尖技术,但这足以开阔他们的视域,拓展他们研究的维度。”负责此次培训的军事科学院干部部副部长李智告诉记者。
临近毕业,5本课程论文集、4本调研报告、数十份课题成果诞生。记者相信,这些成果在不久的将来会转化为最为活跃的造血因子,融入我军转型建设的血脉中!(庞昆 记者 罗辑 陆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