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
文化的兴盛成就于正确的道路。在大量论述中,习近平同志深情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阐明了中国人民走这条道路的历史必然和实践成就,同时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些论述,生动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根据,同时也点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之路、新生之路、复兴之路。“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需要既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渊源,又讲清文化传统承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
推进我们优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当代文化的兴盛繁荣,最根本的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创造性地推进我们的建设实践,这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总根据,是新文化生成发展的活力源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兴盛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行的总方向。
文化发展,要睁眼看世界
文化兴盛不拒域外文明。在如何对待文化发展中“中”与“外”的关系上,习近平同志也作出了丰富的论述,表达了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高度的自觉自信。他强调,“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强调当代的国人要“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强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这些论述,“骨气”与“底气”贯穿于字里行间,自觉自信溢于言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在绝缘自闭中迸发生机、传扬绵延,都是在海纳百川、不拒细流中会通超胜,成就万千气象。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的当今时代,尤为如此。真正的文化自信自觉,不仅表现在如何对待自己,同样表现在如何对待“他者”。礼敬自豪地对待自己的优秀传统、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的当下发展是自信自觉,敢于美人之美、成人之美以为己用,善于辨别良莠、择善而从同样需要“底气”,同样是自信自觉之举。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文明大潮流,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内不失固有之血脉,外不却有益之采借,直面开放,从容吐纳,才能勇立潮头,标立新帜。
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同志摆在第一位强调的,是“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这里的“根基”,一是国内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一是国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在论述对外的文化传播、展示、交流等问题时,习近平同志都无一例外地讲到了这些方面相应的国内建设问题。这种对“内”与“外”的综合把握及对“内”的特别强调,揭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形于中而发于外”的重要规律,阐明了国内文化发展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性、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性。
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需要我们在切实加强对外文化传播载体、网络与能力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并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我们文化的先进性,提升我们的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势位。这样,当代的中国文化才能够“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才能“见者远”而“闻者彰”。
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还需要我们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力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净化社会风气,增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这样,13亿人的每一分子便都会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有效主体。总之,只有真正夯实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两个方面的根基,国家文化软实力才会获得至刚至强的硬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这个信心的重要来源,即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崭新的文化创造;这个信心的重要内容,即我们有能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一步步迈向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
相关专题 |
· 学习路上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