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强不强,归根到底要看文化创造的活力强不强。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这充分强调了文化创造活力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进一步理清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基本源流和现实路径,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一、来源于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在整个文化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了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核心都是鲜明的价值观。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的影响力;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就是凝结于其中的价值观的力量。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价值论意义。增强文化的创造活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赋予文化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并且坚持用这种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社会的前进。
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今世界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在价值观层面必须也是无比正确、无比先进的。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引导人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准则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探索的最新成果。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文化发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群众文化活动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发挥文化的功能和优势,一切文化产品、一切文化服务、一切文化活动、一切文化阵地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丰富文化的内在价值内涵,增强文化的外在价值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改造社会。
二、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文化,在积累中形成,也在积累中发展。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文化的魅力,既在于历经千百年积淀所散发出的醇香厚韵,也在于立足传统的开拓创新。历史地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吸纳、传承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文化创造的活力。当前,现代文化多元发展,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新的条件下,我们讲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壮大文化实力和竞争力。中国文化只有具备了鲜明灵动的民族性,有了浓香实足的“中国味道”,才能真正走上自强之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文化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是文化创造用之不竭的宝库。增强文化的创造活力,一方面,高度重视传统,自豪地礼敬传统。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文化站得稳、守得住的“根本”,活起来、强起来的“源泉”,不断增强执着坚守的从容气度,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科学地继承传统,发挥传统的优势。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使中华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发扬光大,成为当代文化创造中熠熠闪光的明珠,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增强文化创造活力,还应当以更加开放的精神,广泛吸纳、整合世界优秀文化,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优势,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