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八大就任党的总书记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年时间中,无论是在中国的内政还是外交方面,习近平都提出了许多新理念。这种治国理念既来源于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发展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来源于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提炼和总结。正如习近平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①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习近平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在习近平倡导的“中国梦”、以民为本、以法治国、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新型国家利益观等重要的治国理念中,都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厚重的历史影响。
习近平是我党历史上又一位熟知并广泛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型领导人
习近平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兴趣,是我党历史上继毛泽东之后,又一位熟知并广泛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领导人。在2003~2007年这四年多时间里,习近平为《浙江日报》写了两百多篇短文,后来汇集为《之江新语》出版。在这本小书中,他先后引用过的经典不下数十本、篇,笔者在此试举其中数例如下:
在谈要有艰苦奋斗精神时,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谈学习境界时,引王国维的治学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谈努力打造信用浙江时,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谈领导人应有战略思维时,引“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谈领导干部要珍惜在位时间时,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但愿苍生倶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于谦《咏煤炭》);谈平安和谐时,引“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追求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平安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就说“和为贵”(《论语·学而》),“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在谈到文化是灵魂时,引“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在谈多读书、修政德时,引“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王安石《洪范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谈到弘扬正气时,引“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顾炎武《与公肃甥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谈人人尽职工作时,引“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朱熹《礼记·学记》注解);谈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时,引“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谈求知善读、贵耳重目时,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谈勇攀科学发展高峰时,引“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谈要善于学典型时,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说苑·建本》);谈求真务实时,引“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申鉴·俗嫌》);谈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时,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谈为政者需要学与思时,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和“政如农功,日夜思之”(《左传》)。②
这些引语中,以《论语》为主,有《孟子》、《中庸》、《左传》、《老子》等广为人知的经典,还有许多是一般人甚至学者也不熟悉的,如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于谦的《咏煤炭》、荀悦的《申鉴·俗嫌》,这说明习近平很早就开始广泛阅读,才能熟知于心,并能在适当的场合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相关专题 |
· 《人民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