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图书连载

第五章 4、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的认识成果

2014年02月17日15:4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发展商品生产,遵循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

在1958年11月的郑州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废除商品生产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中国是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国家,商品生产不是消亡的问题,而是要大大发展。他认为,不能把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毛泽东还强调要重视价值规律,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自觉地利用它,才能教育干部和群众,才有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特别重视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好综合平衡的问题。毛泽东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党的八大强调,为了稳步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注意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全面安排和综合平衡。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以保持农、轻、重的协调发展。此外,党的八大还指出要正确调整和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这两个方面得到适当的结合。

第四,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是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国防,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和工业为主导,坚持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1954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第一次完整表述了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思想,规划了建设强大的工业化国家的战略目标。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系统阐述了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而且还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第一步,大约用三个五年计划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现代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鉴于苏联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我们党还提出,要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1964年12月,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毛泽东提出的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基本思路是:发展工业必须与发展农业并举;以重工业为中心是工业化的关键,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要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等。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还必须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方针,他指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关键是要处理好二者的利益关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