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四:重视周边
与此同时,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也保持了对其他方向的均衡,比如重视周边。只是与邓小平时代以及江泽民、胡锦涛时代不同,这个重视周边同样是打造升级版,即升级版周边关系。
去年10月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外交会议,特别强调要做打动人心、暖人心的工作,肯定了在新形势下睦邻、安邻、富邻的重要性。这一点与过去已有所不同。过去讲睦邻、安邻、富邻,是在中国没那么强大、没有提海洋强国目标的时候,也是在中国向更大区域和空间的进发没有开始的时候。别人可能不会太介意,也不会特别听进去。而现在讲睦邻、安邻、富邻,则是针对近一时期中国开始快速崛起成为一个全球型角色,周边国家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甚至纠纷的现实,由此就有不同的价值。
去年的周边外交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有关周边外交工作的会议,确实相当有讲究。一方面明确要发展更高的海洋目标,更好地维护主权,在更大的空间拓展中国的海外利益;另一方面强调中国的这种发展是能够带动周边的,是能够让地区稳定安全的,从而取得了一种新的均衡点。这个跟现在公众或者媒体讲的“要灭了谁”的烦躁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尤其反映出新领导人的高瞻远瞩。
关键词五:“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刚柔兼备
“硬的更硬,软的更软”,也是一种外交的新风格、新姿态。“硬的更硬”,就是在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或者国家安全委员会等问题上,已经可以说是一个强大国家在展现一种兴盛的气势。这中间出现一些大手笔,在航母、海空军、特种部队建设方面都在加大投入,很明显地从传统意义上的守土有责,向新时期全球大国武装力量、多种多样条件下作战能力方向拓展。这是更强硬地维护主权的姿态,而且坚定不移。但另一方面,新一届也确实力图做一些“暖人心”的事情,向世界显示一种亲和力。可以说,“软”的方面,新一代领导人做得更好、更自然,用媒体的话来说,口语化、日常化,而且形象也比较平民化,深入人心。
习时代还有两个比较突出的词语,海洋强国和公共产品,即在提出在海洋强国的同时,也提出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过去一年,从在非洲到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主动为很多国家提供了帮助,提出了共赢措施。尤其丝绸之路可以看成“柔软的更柔软”的举措。
丝绸之路,从历史来看,是中国对外和亲、睦邻的一个提法。而丝绸之路在英文中是“silk road”,这个名称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丝绸美丽、柔软,丝绸之路作为一个解说词,给人的感觉也是柔和、柔美的。海洋强国是比较硬朗的,现在,很多国家更关注中国在海洋强国方面的出手,包括东海防空识别区、在南海推进防务演习等举措。但经过这一年,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开始切实感受到中国构建“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善意。对于中国来做主要的投资者和中国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银行等公共产品,越南、缅甸、韩国等周边国家变得更加重视,并渴望能够抓住这个机会。
实际上,强的地方,往往还没有说,别人就感到威慑了;而柔的地方,只有做出来,落到实处,别人才能够真的相信你。下一步,不论是致力于跟东盟国家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打造钻石十年,还是在陆地方向提供更多一些的经贸合作,我觉得都应当往进一步推进。当然,目前缔结的协议已经很是振奋人心。
国际上的大媒体也可能在有意忽略这个“软”的方面,因为他们更担忧的是中国“硬”的方面——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事实上,“硬的更硬,软的更软”,这两个趋势是比较明显的。只是我们要刚柔并济,两边“文章”都要做够。
就我个人评估,这一年来该强硬的强硬,应柔软的也更柔软,可以说是开局良好,显示出一种打造升级版的中国外交和国际战略的态势,这也给国人很多期待、让大家振奋。
关键词六:提升话语权
当然也要承认,中国在全球舞台上还更多是一个经贸实体大国,在投资、矿业、运输,在全球市场上占的份额越来越重要,在发展进程中的增量上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但经贸大国的形象和实力之外,作为一个政治大国、文化大国、社会大国发出的声音,青年人、志愿者的服务精神、进取和热情等,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来的却很少。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巨人的块头和声音是不对称的,我们展示的力量更多停留在在经济、贸易一面,而远远多于在话语权、亲和力和中国形象的提升改善方面。
这是一个新兴大国的普遍难题,很多国家,像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都有这个问题,而中国尤甚。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特的东方大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大国、有着复杂的近代史的大国,当过殖民地、半殖民地,当过世界革命中心。这种国家形象在世界话语权、世界规则制定当中,扩展自己声音的难度远远大于任何别的国家和别的制度。
新一届中央领导在这方面已有所努力,但是还不够。提升话语权任重道远,有时国内的宣传口径是无法翻译出去的,在国际上很难被听懂,所以未来还是要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让国际社会的多数成员听得明白,使其他国家的普通人也能够欣然接受。
关键词七:升级转型
种种迹象表明,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国内改革大幕,不仅内政升级转型,对外交的升级转型也会加快推进,以适合新时期、新阶段的要求和特点。打造升级版的中国外交,打造新时期中国全球性的、全方位的战略,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在拓展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海外利益,包括向高边疆、北极、外空、深海,向世界各大陆、各大洲进发。巨人崛起的过程中,能否减少一些震动,使得国际社会、尤其邻国小国更多地感受到,这是一种正能量,是一些机会。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曾讲,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双机遇的说法很有意思。很多人觉得发展是零和的,你拓展了空间,我空间就可能缩小,你的贸易量增大了,我的市场就减小了、就业量就萎缩了。新领导人的说法发人深思,怎么样使得我们的机遇和别人的机遇能够对接?
当一个大国崛起,经常带来的是国强必乱、国强必霸的局面。新兴国家和守成国家相向而行,若想避开修昔底德论断的对抗死结,从国际关系史来看,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们的新领导人看到了并且也承认这一点。双机遇说和目前正在进行尝试,正是在向好的方向努力,相信通过转型,通过新的创造和贡献,能够真正打造升级版的外交和国际战略。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人民论坛记者张潇爽采访整理)
相关专题 |
· 《人民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