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重做三件事发挥社会合作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在未来的社会治理实践中,社会合作要真正发挥推动管理向治理转变的作用,除了政府要真正做到从“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外,还必须着重做三件大事。
社区回归。即通过社区回归充分发挥自发性社会合作的优势。2013年的中国,每天都会有80个村庄消失,同时城市社区数量不断增多;但新兴的城市社区大多是一个“居住共同体”,还没有成为一个能够替代村落功能的“生活共同体”。未来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社区要从“睡城”转变成为一个情感共同体——形成“我的家园”之感。为此,除了要社区中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之外,政府和居民还要在社区睦邻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消弭怨气、赢得民心,平安志愿者等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队伍才能真正调动社区成员的参与激情;这是“我的亲人”“要保护我的家”等传统的自发性社会合作理念才会从乡土中移植过来,并在新的社区治理过程中重新生根发芽。
法治入心。即通过法治内化使自觉性社会合作占据主导地位。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的法制化程度已经达到很高地步,但法治化的进程仍然任重而道远。“法治保障”是党的十八大对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要通过依法治理来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这就要求治国理政者首先要法治入心,实现社会治理过程全面法治化。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人民在政治、法律、机会、权利和分配上的平等地位;要加强社会治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强化“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杜绝社会治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侵权行为。普通社会成员也要做到从我做起、唯法是从,形成行为的边界意识。唯有如此,社会治理才能有规矩可循,人们才会形成确定感和安全感,而焦虑、戾气甚至是愤怒才能通过合法渠道表达出来。
道德重建。即通过道德建设倡导自为性社会合作。从社会良性运行角度来看,道德控制是社会的隐性治理手段,只有真正做到寓道德于脑海、于思想、于行动之中,自为性合作才会在社会上成为普遍性行为选择,因此道德重建和再生是最根本的长远之策。未来中国的道德重建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需要个人的行为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利走向自为,还需要社会层面形成正面的导向和氛围,更需要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提供强力的保障。等到自为性社会合作占据社会行动的主导地位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才算是真正完成,社会才能达到既有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完美状态。
要完成以上这三件大事极其艰难,正是这种艰难性在更高层面上决定了社会合作必然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最大难题所在。好在问题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治理理念也提出了,实践探索已经开始了,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