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党委常委、昌吉市市委书记 何永慧
二、用“一切为民”的观念创造政绩,明白能干什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也是如此。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和作用来,就要抓主要矛盾,集中精力办大事。遍地开花和胡子眉毛一把抓,往往结果是什么事都干不成。对于把资源集中用在干什么事上或把精力花在哪一方面,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中去寻找、去发现。因为只有明白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迫切的事,我们再实干,才会取得群众的信任,赢得群众的支持。否则,哪怕我们的工作干得再好,做得再漂亮,群众不认可、不满意、不支持那我们再怎么干也是水中月、镜中花。到昌吉市开展工作后,我深刻感受到昌吉市经济社会发展快,多项工作均走在全州甚至全疆的前列,是出经验、出干部的地方,但同时也发现党员干部中存在着惯性思维,我感觉还是我们的干部出去的少了,视野不够开阔,见识不够广博,于是组织开展了适时赴发达地区和疆内先进县市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博采众长,借智建设、借智发展;成立了昌吉市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工作智库和规划建设管理专家智库,成立“文化名市”战略研究所、“花儿文化”研究所,推进“文化名市”建设;与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中科院科技管理学院建立合作关系,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具体路径和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四学”、“四问”和“上请上问”活动,让群众参与到发展思路制定上来,从而使发展思路更加符合民生,更加契合民意。同时,我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的要求,全市上下思想必须要统一,必须与市委同心同力同向同调,为此,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以正在开展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立什么样的政绩、和靠什么树立政绩的问题和“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三个立场和宗旨问题,外正其行、内修其心,自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和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坚守廉洁从政这条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跨越,带头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自治州“十项规定”,深入查找整改政治坚强和“四风”问题,自觉净化“生活圈”、“交际圈”、“娱乐圈”,着力营造清正、清廉、清明之风。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应从实际出发,从长远出发,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着眼全局,遵循规律。按照群众要求制定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规范有序地推进,切忌“情况不明决心大”,“拍脑门”、“想当然”地贸然拍板。对于领导干部来讲,抓落实,是工作方法问题,也是工作能力问题,更是工作作风问题。落实抓得越彻底,工作成效就越大,政绩就越突出。基于这一认识,按照“力度不减、投入加大”的要求,将年财政资金的75%用于民生项目建设,2011年、2012年民生事业投入分别达28亿元、3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达68%、76%,并先后启动实施新区综合医院、体育馆、文博中心、社会福利产业园区、民俗文化产业园等民生项目,全市53万各族群众充分享受到教育培训、医疗养老、休闲娱乐、创业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惠民政策。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本质上是如何正确对待群众,努力为群众掌好权、服好务的问题。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职责所在。为此昌吉市提出了“一条主线、两大任务、三个定位、四大战略、五个提升”的发展思路和“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总体要求。同时,在研究论证和归纳提升的基础上,制定了“群众出题、党委定题、政府解题、人大政协判题”的决策模式,实施了还地于民、还绿于民、还景于民的“三还于民”举措,推行了民生项目“当年建设、当年完工、当年受益”的项目管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努力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饮水、就学、就医等难题,绝不能搞任何不符合群众利益的“花架子工程”、“面子工程”。在工作中既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权益,富民惠民,又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情感贴在民心上,作风拧在求实上,创造出人民群众满意、赞成、肯定的政绩。
相关专题 |
· 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征文 · 问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