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对2014年GDP增长率,作了全面的阐述说明,甚至答疑。
对于为何将2014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坦言,这是“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并“兼顾了需要和可能”。
从“需要”的角度看,对于中国这样的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报告还明确指出,7.5%左右的增速目标对于全局至关重要,因为“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既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又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耐心解释“7.5%左右”: “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现在我们全国每年要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1000万人以上,还要给六七百万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有一定的空间,所以要有合理的GDP增速。”
总理又直言这是一个不简单的任务:“我们既要稳增长、保就业,又要防通胀、控风险,还要提质增效,治理污染,多重目标的实现需要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这可以说是高难度的动作。”
同时,李总理坚定地表示:“我们有去年应对经济下行的经历,中国经济又有着巨大的潜能和韧性,我们有能力也有条件使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总理的信心从何而来?除了 “需要”,实现7. 5%的“可能”是什么?
2013年中国在应对经济下行中探索和积累了哪些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中国经济蕴含了哪些巨大潜能和韧性?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就此广泛采访了来自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官员、企业家及著名学者等各界人士。各界对2014年7.5%左右的增速目标有着高度共识,并且充满信心。受访者普遍认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探索和实践,中国经济蕴藏了巨大的增长潜能;其中,改革红利、新一轮对外开放、内需拉动、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等几个因素被普遍看好,被认为既是2014年实现GDP 7.5%左右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改革红利,释放巨大发展潜力
本届政府上任伊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简政放权”,自我革命。 这场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赢得了国内外的如潮好评,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为中国经济增添了内生动力,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的根本之策和首要潜力,被誉为新的改革红利。
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官员、企业家和学者都将改革红利评价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最有力支撑,并列举了2013年以来已经显现的一系列改革红利。
如宏观调控方面,新一届政府放弃了以前惯用的货币财政调控手段,改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2013年,国务院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事项,通过为市场松绑、为企业添力而激发的市场活力明显且巨大: 2013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达到近十多年来最高,而民间投资比重也上升到63%。
令各界更为惊喜的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承诺:2014年将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并同时作出更多甚至是系列承诺: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等等。
政府如此大刀阔斧地自我革命,目的很简单、很明确——“让市场主体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再如被誉为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之一的财税体制改革。2013年扩大“营改增”试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这意味着企业一年就有1500多亿元的额外收益。 李克强总理表示,2014年 “营改增”试点再次扩大,如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
另一项被各界高度评价和看重的改革红利,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的“混合制”。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当前应该把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一个重点来推进, “建立混合所有制可以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动力,只有把企业搞活,创新才有动力,经济才有动力,就业才有保证。”
记者在查阅各省级政府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发现,各地都明确表示,将以混合制为抓手,“推进国企改革、搞活地方经济”,并将此作为保质量、稳增长的重要举措。
来自企业界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更是亲身感受到了混合制的优势和好处。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陈戌源说,“我们从2006年整体上市到现在,净资产翻了一番,利润也基本翻一番,职工收入也翻了一番。”安徽海螺集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已有10年时间,截至2012年末,集团总资产、净资产分别比改制前增长了8.14倍和24.4倍。该集团董事长郭文叁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企改革的最大红利 。
其实,本届政府对于改革红利的派送力度之大,似乎不断超越市场的期待和预期。例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5家民资银行获批、10家民营企业入选,让多年来困扰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政策“玻璃门”一夜之间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