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君平
三问 规范开药有何制度
有药占比规定、医保制度保障,但公立医院补偿还需到位
记者:目前有没有制度防范“大处方”?
张晓乐:防止“大处方”有制度来规范。一是卫生部门考核医院的药占比不能突破45%。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会对医生高出平均金额的处方进行处方点评,患者是否为危重急症患者,为何要开更多的药和更贵的药,医生开处方的过程会得到实时的监控。
二是医保制度的规定。医保不仅对医院实行总额预付,超出部分要医院承担,对于患者用药量,各地也都有一个大致的规定。北京的规定是,急诊3天、普通门诊7天、慢性病患者15天,10种特殊疾病,包括三高、癌症等,可以开1个月的量。归根到底,杜绝大处方,切断以药补医的链条,要从体制上找原因,对公立医院补偿到位,不要让医院靠卖药挣钱。
解立新:在解放军总医院,信息系统充当着电子警察的作用,实时监控医生的用药情况。一旦被确认为大处方,对相关医生会进行警告、公示、限制处方权等一系列的处罚措施。
记者:有的患者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反而觉得医生开药少。开药问题,有人嫌多有人嫌少,怎么解决?
张晓乐:慢性病患者开一个月的药,都觉得少。而普通门诊患者7天的药都用不完。开多开少,不在于开多少天,而在于是否为病情所需。在日常门诊中,慢性病患者只是为了开个药就到医院就诊,这个比例很高。这个虚高的门诊量,让本来紧缺的优质医疗资源陷入纯粹事务性和重复性劳动,腾不出时间来处理疑难杂症。在香港,慢性病患者最多可以开6个月的药。适当增加慢性病患者拿药量,不仅能减少患者的取药负担,也能有效利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解立新:患者开药的周期的长短,医保部门应根据疾病谱变化实行动态调整。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吸烟、天气、老龄化相关,需要患者长期终生服药。目前医保政策还只能是一周开一次,患者只能不停地上医院开药。有关部门应定期调整,方便患者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