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
二、国有资本配置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为什么保存国有资本及其投资领域?一个根本性理由是:国有资本及其投资能够发挥比私人资本及其投资更大的作用,国有资本相应地也承担了更大的社会责任。
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或民间资本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国家为了吸引私人资本进行有关领域的投资,应当制定一定的政策来吸引私人资本的进入,私人资本有选择性,它们将根据政策所给予的优惠来作出决策。然而对国有资本来说,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政策上有多少优惠,而是国有资本的社会责任问题。即使投资回报期很长,投资回报率很低,国有资本也应根据国家的需要进行投资。同时,为了适应国家投资战略的要求,有些投资可能社会收益很大,但投资者本身的收益却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私人投资者会经过多方考虑才选择进行投资,而国有资本则为了国家的总体利益,从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承担了投资任务。这就是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或民间资本最大的不同之处。
国有资本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国有资本配置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实际做法。可以从四方面来论述:
第一,重在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
在经济学中,长期以来着重的是生产效率的变化。生产效率是从投入与产出之比来分析的。在一定的投入与产出之比的前提下,多投入必定有多产出,少投入则少产出。如果投入不变,产出增加了,表明生产效率提高了;或者,产出不变,投入减少了,也表明生产效率提高了。可见,对任何一类投资者而言,关注生产效率的提高都是重要的。
资源配置效率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效率。假定投入是既定的,但可能存在若干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如果采取A方式配置资源,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可以有N的产出;而采取B方式配置资源,同样的技术水平之下,会有N+1的产出,就表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反之,如果采取C方式配置资源,同样的技术水平之下,则会有N-1的产出,这就表明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了。由此看来,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是同等重要的。仅仅关注生产效率的变化而不关注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不符合资本运用的原则。
国有资本配置体制的改革之所以重要,应当是十分清楚的。但由于在前一阶段的国有资本体制改革中,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在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这一层次的改革方面,而没有考虑(或主要没有考虑)国有资本配置体制的改革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
第二,便于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
前面讨论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方面至今依然存在的弊病和问题时已经指出,最突出的弊病或问题就在于政府部门干预多,国有企业并未成为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同国资委没有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而对本来可以由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市场经营主体自己决定的事情,通过烦琐的申请与批准的程序,集中由国资委作出决策有关。这样,不仅容易错过机会,而且还挫伤了国有企业的积极性。在某些场合还会使一些国有企业养成事事依赖国资委的习惯。假定通过国有资本体制改革,国有资本配置体制由国资委直接管理,那么国有企业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它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就可以调动起来。
第三,紧接着,国有企业将致力于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国有企业既然成为市场经营主体,就应当健全企业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制度。这样,国有股不一定占绝对多数,在非国有股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国有股可以占相对多数。这实际上是让更少的国有股份取得对企业的控制权。在不止一个国有投资单位参股某个国有企业时,可能形成不止一个相对大股东,这也有利于改变董事会的结构,便于董事决策的合理化、民主化。
第四,伴随国有企业市场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国有企业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国有企业的另一个弊病和问题——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弱——也将发生变化。造成国有企业不敢自主创新的障碍主要有三个:一是国有企业受政府部门的干预过多,使它们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怕吃力不讨好,风险责任大,而利益和责任则是不对称的;三是部分国有企业总是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行业垄断现象有依赖性,以为自己可以在行业垄断的保护下,不必搞什么自主创新也能取得巨额利润。通过国有资本体制两个层次的改革,情况将会发生变化,上述不利于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三个障碍将会逐步消失,从而将会出现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