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四章  宏观经济调控

第一节  当前宏观调控应重在微调

厉以宁

2014年04月02日09:4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二、稳中求进和结构调整

要了解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下滑的现象,必须对这段时间内的宏观调控过程进行剖析。经济增长率下滑的现象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是因为中国经济被认为经不起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像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那样,当经济增长率持续跌至6%左右时,地方的财政收入问题、企业倒闭问题和工人失业问题就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经验,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率应当保持在7%~8%左右,如果跌到7%以下,甚至跌到6%以下,都意味着经济增长已跌破警戒线。

为什么会如此?这与当前中国正处于双重转型阶段有关,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批农民进城务工或搬移城镇生活、工作,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加之,在导致通货膨胀的诸因素中,成本推进因素和国际输入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抑制物价上升的传统措施也越来越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紧缩带来的副作用则越来越突出,使就业问题不易缓解。这正是当前中国必须确保7%~8%的经济增长率的重要理由。

然而,要防止经济增长率下滑和尽可能让经济增长率维持在7%~8%的方式很多,有些措施在短期内的确能促使经济增长率上升,但对国民经济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例如,不顾生态环境,滥采滥伐,新建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又如,脱离现实经济的需要,铺开非急需的交通路线的项目建设;再如,不计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即使亏损的企业也要扩大生产规模,国家给予补贴也在所不惜,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短期行为,由此所拉升的经济增长率,不仅不能持久,而且后患无穷。

在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曾经采取过猛增投资和猛增信贷的做法,时隔五年左右,不妨冷静地总结一下,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利在于促使经济回暖,就业压力减轻;弊在于投资需求的急剧扩大使2010年末时的通货膨胀率难以遏制,而投资需求过大正是增加货币流通量的原因之一。值得讨论的是:第一,结构调整没有什么进展,经济实际上是在经济结构基本未变的格局下增长的;第二,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相当数量的企业没有把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作为战略目标来考虑,而仅仅满足于经济形势的改善和处境的好转,忽略了企业长久生存发展之道在于增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由此可见,稳增长必须同调结构相结合。“稳中求进”中的“进”,并不是指突破了8%的增长率,似乎经济增长率越高越好,而是指在经济增长率稳定于7%~8%的前提下使结构调整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使经济增长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什么是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标志?根据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这首先反映于结构逐步走向合理,产能过剩现象逐步消除,结构性的短缺问题得以缓解;其次,这反映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取得较大的成效,经济低碳化的目标得以实现,经济和社会都转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再次,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取得新的成绩,企业有致力于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并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最后,经济增长模式由过去沿袭多年的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先转变为投资和消费并重的经济增长模式,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再转变为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这样,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将会出现如下的良性循环:

居民收入增长→中等收入者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上升→消费倾向提高→市场购买力提高→企业发展和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继续增长……

这一良性循环的出现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但稳中求进和结构调整的结合则是不可忽视的前提。也就是说,不努力调整结构,不仅做不到稳中求进,甚至连维持7%~8%的经济增长率都是不容易的,因为在结构失调的情况下,靠增加政府投资来保增长,岂不又回到五年前的老路了?

宏观经济调控重在微调,正是为了实现稳中求进和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方针。主要经验在于:如果采取大松大紧、大起大落的做法,只可能使得经济摆脱不了时而扩张过度、时而紧缩的不良循环老路,即导致宏观决策部门时时刻刻处于紧张状态,忙于处理应急事件,顾不上考虑如何实现战略性任务。这样,又会导致国民经济因大松大紧、大起大落而发生剧烈动荡,或引发较剧烈的通货膨胀,或造成较高的失业率,居民收入难以提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厉以宁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