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文化安全实际上属于国家文化安全,是指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生活还有文化活动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这就是文化安全最根本的含义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于4月15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以将近80个字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值得注意的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文化安全被视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保障。
“党的十七大以来,文化安全问题在中央层面多次被提及,但将其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这次是最直接、最鲜明的。”作为国内第一家专门研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的机构的领军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侯惠勤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侯惠勤还强调:“文化安全在改革开放以来也陆续谈到过,但把文化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则是首次。”
如何定义国家文化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文化安全实际上属于国家文化安全,是指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生活还有文化活动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这就是文化安全最根本的含义。”侯惠勤说。
在谈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时,习近平强调说,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对此,专门研究文化安全的侯惠勤向记者介绍说,随着时代变迁,国家文化安全包含了传统与非传统两大部分。
“在国家文化安全方面,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是互相交叉的关系。比如说,过去意识形态的斗争就是传统的文化安全,比较典型的如美国在冷战时期,直接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抨击,传统的文化安全表现在其政治性。”侯惠勤进一步解释说,非传统安全具有隐蔽性、间接性,比如说针对文化消费、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方面来说,非传统的文化安全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增加、扩大,正是基于客观环境的日趋复杂,习近平讲话指出了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三个历史性巨变”——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侯惠勤介绍说,过去讲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语言文字、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以及风俗民俗。“现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文化安全观,首先应该是政治文化,实际上是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建设;第二是产业文化的安全,主要关系到经济发展对制度建设的促进作用,产业文化发展不能消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三是消费文化的安全,关系到社会主义的良好风俗和风尚的形成、文化习惯的形成,还包括很好的文化生活方式的培养;最后一个是学术文化的安全。”侯惠勤说,“我觉得现在总体国家安全中的文化安全观应该包含这四大内容,要突破原来传统的、狭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