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毓海
一方面,人是自己制定的法则的产物;另一方面,人也是宇宙间生命力的造物,且终将这种生命力归还给宇宙。但是,宇宙不是按照数学、逻辑和语言学的规则发展的,宇宙的存在形式不是道德戒律,而是能量和力,宇宙是能量的扩张,它运行的方式是“力的爆发”,是“在分裂与解体中生成”,这种扩张与爆发是对法则的突破,而不是按照既有社会法则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
“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用一句话划分出两个世界:一个是按照既有社会法则生产、生成的世界,另一个是在不断的分裂和解体中扩张着的、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世界。康德之所以要坚持“内心的道德法则”,当然就是力图与后一个世界对抗,无论这种对抗是否有效;而康德只是这样执著地说:这至少可以从凭借这个法则对我的存在的合目的性的规定中,克服我对整个感观世界的依赖。
而这个被用“星空”来隐喻的世界,即后来被马克思称为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世界,实际上也就是现代世界。在康德生活的时代,现代世界已经在人类历史的地平线上汹涌喷薄而出,恰恰是康德最早分析并概括性地抓住了这个世界的运动规律,并用一个绝妙的比喻——“星云爆炸”来描述它,尽管康德是用非常抽象的方式、是用隐喻的方式来描述这个世界的发展和运动规律的,但是,康德的隐喻和他的描述方式却深刻地启发并影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
比如,康德在这篇文章的结尾说:面对“星空”,面对力量的冲突,数学的办法、逻辑学的办法、一切“形而上学”的方式都是匮乏的,因为这里需要的是物理学所揭示的“力量对抗法则”,需要“化学的离析程序”,以此来分析各个不同的“力”之间的关系。而恩格斯谈到唯物史观时则这样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恩格斯对于唯物史观的介绍,就是建立在“星空”的隐喻的基础上的。
使康德得到硕士学位的毕业论文是《简述几个关于火的思考》,这是康德第一篇研究“能量”和“力”的文章(这是1755年的作品),如果以今天的学科划分标准来看,它就不属于哲学论文、伦理学论文,而是一篇物理学论文,康德的学位论文应属于“理科论文”,“康德硕士”实际上是个物理学硕士。
这篇论文的核心创见,是通过阐述“活力”,以与莱布尼茨和牛顿的“死力”相区别,它以热力学的思想代替了静力学,提出了“矛盾普遍性”的论断。所谓“活力”,也就是说事物发展的内因;所谓“死力”,则是说事物之间的关系,即事物发展的外因或者外在动力。康德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之根源,在于“力”有吸引力、排斥力、弹性这三种形态,而并非牛顿所谓的只有“引力”这一种形态,因此,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本身内在的矛盾性——“力的吸引和排斥”。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事物的外部(即事物之间的互相作用和联系),而在事物的内部;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
毛泽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康德杰出的后继者(尽管他未必深入研究过康德的著作),因为他的《矛盾论》以极其短小精悍的篇幅便一举抓住了康德所开辟的“热力学时代”的精髓。
康德另一篇重要论文,以今日之见,同样属于典型的“理科论文”。它乃是一篇用物理学方法来批评数学方法的文章,题目叫做《将负值概念引入世俗智慧的尝试》,那是康德1763年的作品。这篇文章的创见是提出了“负值”的范畴。康德深刻地指出:如果从数学和逻辑学的角度来看,“矛盾”的观点就根本无法立足,或者说,在数学和逻辑中,“矛盾”根本就不能存在,因为一切“自相矛盾”的命题在数学上均不成立;实际上,“矛盾”的观点完全是物理学的产物,它的基础就是“力的冲突”。
康德说:物质的坚硬性,即阻止他物穿透的力量,是与吸引力不同的“负引力”,而这就是矛盾冲突的基础。库恩说:
康德反对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哲学,却又认为数学可以有效应用在哲学里。他区别了逻辑的矛盾与力的真实冲突。包含逻辑矛盾的东西,便不可能存在。因此,任何在逻辑的意义下有矛盾者,即为虚无。然而包含事实冲突的东西,却是可能的,不可穿透性便是一例。它是“负引力”,是一个物体阻止另一物侵入它占有的空间的力。康德另外还从心理学及伦理学里援引了其他例子来支持“负量”的说法。许多物体里头都有相反的力,然而由于它们互相抵消,所以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事情在发生,但是或许一个小火花便能让处于力量平衡状态的事物动起来。
马克思后来说,相对于那些“机械的唯物主义者”,正是唯心主义发展了唯物论的辩证法和辩证法的能动的方面,辩证唯物主义面对的是热力学时代的问题。而康德在发表于1755年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所提出的著名的“星云假说”便是如此。这一学说的要点是说:宇宙的生成,是基于物质中内含的能量、力量的冲突。能量的积累冲破了它的物质外壳,从而形成了爆炸性的扩张——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正如宇宙是在分裂和爆炸中生成一样,资本社会也是在对抗和分裂中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基本前提。因此,拒绝斗争,拒绝对抗,也就是压抑这种分裂,其结果就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弗洛伊德则补充说,人的心智与灵魂也处于本我、超我和自我的分裂状态,长期压抑这种分裂,必然导致精神崩溃。
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都是热力学时代的思想家,因此,他们毕生喜欢对抗和斗争。恩格斯说,斗争是马克思唯一的哲学,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对抗、斗争和在分裂中发展,这才是宇宙生成的真实景象,即使静止的物体,也不过是内部能量冲突达到暂时平衡的一种状态。
在马克思看来,现存世界秩序的破裂,即现存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崩溃,不但是必然的,而且也是一件大好事,因为它意味着生产力的解放,意味着公民权即劳动者的权利的扩大,意味着那些被既有资本主义现存秩序所压抑着的生产力和无权者权力的解放,意味着一个新世界的生成。与“三大批判”的主旨完全相反,马克思说,一切法则都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关于社会法则,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形式、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
相关专题 |
· 理论书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