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组成员如何选择
事实上,巡视制度已诞生多年。1996年,十四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便作出“选派部级干部到地方和部门巡视”部署。随后,中央纪委启动巡视制度。
2003年8月,“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正式成立。过去10年间,程维高、陈良宇等多名高官腐败案发,均与中央巡视组的出现密不可分。在2013年的两轮巡视中,成果同样显著:第一轮巡视发现了6名中管干部的违法违纪线索;第二轮巡视的10个点,已有24名领导干部被查,其中包括两名省级干部。
“由于巡视对象主要是省部级领导干部,巡视组的工作难度比较大,面对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因此,巡视组大多选用有过高级别干部经历的人员,确保其有足够经验应对复杂的形势。”谢春涛表示。
以组长为例,按照规定,中央巡视组组长大多在已离开一线岗位、但尚未年满70岁的省部级(正职)官员中选任。
此外,近三轮巡视组长的选择呈现出另一亮点:一次一授权。“如果组长长期由固定人员任职,更像是一种人事或官职安排。当其变成临时性职务后,巡视组的独立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谢春涛评价,“一次一授权将使机构和人员的动态性很强,被巡视单位很难找到应对措施提前准备,最大程度地弱化了人情因素”。
“谁参加巡视、谁当组长,所有人事先并不知晓。如果巡视人员和被巡视人员接触多了,难免出现包庇。”谢春涛说,“而现在,最大限度避免了巡视人员和被巡视单位、地方、个人产生交集。组长或组员既不曾在那里工作,也不是当地人,再加上工作组的工作方式、流程、联系方式都是公开的,极大地确保了巡视效果。”
谢春涛认为,选派组长“在巡视地无任职经历”意义重大,“就是要避开一切人脉关系。”他说。
“总体而言,十八大以来反腐更加主动、积极了。当前,在网络举报等多种方式的配合下,多管齐下,可以更加高效地反腐。”他说,“我认为,巡视制度会成为反腐工作的常态。这几轮巡视的良好效果,更说明有必要将其常态化、制度化。但要实现全覆盖,一年两年是不行的,必将是一个长期工作。”
燕继荣则表示,无论是专项巡视还是巡视组长的选择,核心思路都是“无规律可循”。
“上次查了,这次还可以再查。一次一授权则使得负责人不固定,难以形成利益结盟,便于揪出贪腐之人。如果固定下来,有问题的人难免提前做工作,阻碍工作进行。现在是巡视前突然宣布组长,而且每轮负责人都不相同。”他说。
相关资料显示,第三轮巡视中有4位正部级巡视组组长在去年第一、二轮巡视工作中也曾担任组长,分别为徐光春、马铁山、张文岳、陈光林。
燕继荣认为,巡视组长都是负责各自无任职经历的地方、单位,这样已经最大限度地摆脱了利益纠葛可能,足以有效防止包庇、袒护现象的发生。“可以看出,中央在反腐问题上是动了脑筋的,不是走过场。”
“反腐已经进入了相当关键的时期,全社会都在盯着新一届领导班子如何打老虎,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就目前的反腐形势而言,巡视制度必不可少。”燕继荣说。
“巡视的程序设计就是要压减人为操控的空间。如果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就没有办法防范人为干预,巡视本身也可能发生异化。巡视对象不固定,组长一次一授权,这些创新,都是为了保证巡视制度的纯洁性、权威性。”王敬波说。(记者 骆沙 实习生 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