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胡正荣:中国如何把握机会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争取一席之地【3】

2015年07月21日08:43   来源:《国家治理》周刊

原标题:讲好中国故事 提高国际话语权

主动设置国际议题,重视非政府组织力量是建构中国话语权的重要方面

《国家治理》周刊: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背景下,中国应如何把握机会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争取一席之地?

胡正荣:我认为只要弄清楚了到底什么是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应该对谁讲的问题,怎么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建构话语权也是同样的道理。前两个根本层面的问题解决了,在第三层面更多是比较容易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建构国家话语层面,还是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或学习:

一是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议程设置能力在提升。美国之所以在国际上有强大的话语权,是因为其议程设置能力、或者说创造概念的能力很强,导致全球话语都跟着美国走。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带一路”战略刚刚提出时,有国内媒体将其误解为“新丝绸之路”。殊不知“新丝绸之路”的概念正是美国提出的,是美国希望通过其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使中亚地区国家连成一片,可见美国在创造概念方面的能力。近年来中国也开始有意识地主动设置话题,习近平主席出访,一定会在出访国的主流媒体发表文章;在钓鱼岛问题、东海和南海防空识别区问题上我们也先在外交上抛出话题,抢占高地,引导国际舆论。这和我国外交主基调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调整为“奋发有为”是相一致的,要求我们必须主动发声,以多方力量、多条渠道、多个形式到达多种受众。

二是需要重视非政府组织的力量。要构建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的话语体系的生产、流通、传播机制和平台,就一定要实现传播主体的多样化。这就要求不能事事都由政府出面,很多事情完全可以由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解决,政府只需要在必要时刻出面协调。因此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层面,媒体需要不断反思思路,要打破传统的传播思路和传播框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在互联网确确实实改变了社会根基的时代,媒体的表述方式必须要改变。除媒体之外,中国学者、民间智库、NGO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中国的理论学术观点需要走出去,市场调查、舆情调查行业需要不断壮大,从而为决策者掌握社会动态、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同样是提升话语权的重要方面。

三是有立场的国家话语是平衡而非对立的。在全球经济上增速回落、政治上多元力量角逐的背景下,媒体治理、国家话语体系的建构更需要顶层设计。在这点上,“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 TV)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它是在整合了俄新社和俄罗斯之声的基础上形成的俄罗斯官方媒体,是现在俄罗斯对外传播的核心。尽管国际社会都清楚其政府背景,但它发出的声音仍然能够获得认可,原因在于它的话语比较平衡,即批评西方国家的同时也承认本国存在的问题。以俄罗斯的视角出发,又秉持和世界视角不冲突的立场,做让双方都觉得客观公正的报道。这正是我们强调的分歧治理以及话语权建构所需要的,知己知彼,均衡而不要对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国家治理周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