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从新居走向新生活【2】

2015年08月11日08:26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从新居走向新生活

  图为江孜县江孜镇江嘎村边仓老阿妈在新盖的宽敞明亮的藏式二层楼房阳台上浇花,享受新生活的甜头。青阳多旦 摄

  搬迁新居后的喜事告诉远方亲友。丹多 摄

  勤劳致富 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住新房、住好房,是西藏老百姓多年来的一个愿望,如今,这个愿望实现了,他们把目光转向未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发家致富上。

  依托安居新房,位于318国道上的林芝农牧民,转变了以往只向林田要收成的思维模式,逐渐开办起家庭旅馆,吃上了香甜可口的旅游饭。在鲁朗镇扎西岗村,白玛家庭旅馆搭乘安居工程的春风,于2008年建成运营,到现在每年平均有3000人入驻,年收入有20多万元。“现在村里有66户人家,其中有60户开办了家庭旅馆。去年,整个村子共接待游客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多万元。”旅馆主人白玛给记者介绍情况的同时,有预定床位的电话不断打进。

  新房子不仅改善了物质生活,更激发了农牧民自力更生、追求更好生活的渴望。拉萨市柳梧新区居民丹巴修建安居房时,从银行贷款5万。搬进新房后,丹巴就开始琢磨怎样能早点还清贷款,更快富起来。家离火车站这么近,不如跑运输。下定决心后,丹巴又通过政府的贴息贷款,买车让两个儿子跑起了运输。“现在我们家有三辆车,两辆车跑旅游、一辆车跑运输,平均下来每个月差不多能挣两万多块钱。”丹巴的儿子洛桑赤列说。未来,丹巴的计划是开个大餐厅。

  实施安居工程,个人创业迎来了春天,日喀则仲巴县的雅迪群培和贡觉旦增俩兄弟成为县里首个“千万富翁”。这对藏族兄弟根据当地工程所需,于2006年春从农行贷款5万元,买车搞起沙石运输,当年就还清贷款。尝到甜头的兄弟俩2008年又申贷20万元,开始转向藏式装修和兴建砂石厂。就这样,在贷还之间,弟兄俩的生意越做越大,拥有了宾馆、建筑公司、砂石厂等,其固定资产总值现已超3000多万元。

  安居工程也催生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2006年,山南洛扎县次麦居委会抓住安居工程的建设机遇,成立了县城第一家农牧民施工队——顿珠农牧民施工队。居委会主任旺堆兼任施工队队长,他说,“房子好坏关系到每家的幸福,一定要严把质量关!”这些年来,施工队接手的工程,未出现一起质量事故。如今,这支有着42人的施工队,凭借良好的信誉和坚守,以及平均700多万元的年收入、130多万元的纯利润,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劳务品牌。

  今年4月,国家投资1000多万的“幸福乡村·美丽家园”项目在林芝市巴宜区永久村实施。给排水、强弱电进管入地,然后对村子进行整体环境美化。“住进了安居房,国家又投钱给我们美化家园,并由村委会负责材料和劳务安排,大家都干劲十足。”村主任鲁鲁说,现在村里有6座砂石厂,各类大型运输车辆36台。村里不仅靠家门口的工程致富,还办起了民族手工艺加工厂和农家乐,并计划下一步在公路附近用200亩地建汽车快修市场,抢夺这块很有前景的蛋糕。

  采访札记

  没想到,一座座新的住房成为整个藏乡变化的突破口,以点到面,纵深辐射。从藏北草原到雅砻河谷,从象雄故里到尼洋河畔,安居工程如春风唤起了沉睡高原的蓬勃生机。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当下,无法想象,住着石板房和土坯房的人民如何能与全国一起步入小康社会。

  住房的改善,恰逢其时。在新的形势下,西藏也面临着传统农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改善住房解决了广大农牧民最大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有时间、有能力、也有条件走出相对封闭的雪域高原,走向全国,同外部更加现代发达的社会相融合,到新的环境中去发展开拓。与之相应的是,现代文明的新风也浸染了高原的乡村牧场,大量的发展机遇、就业机会等正好契合了阔步走来的创业者。

  安居乐业,正是今天西藏各族人民身上幸福与尊严的生动体现。(杨庆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杨丽娜)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