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人民要论)

“四个没有变”——中国仍是世界经济重要动力源【2】

2015年12月04日08: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中国仍是世界经济重要动力源(人民要论)

  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没有变

  张军扩

  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不断克服冲击和挑战,保持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具有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当前,尽管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时期,但这些基本特征并没有改变。

  韧性好,是指我国经济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调整能力,遇到困难和风险时能较快恢复正常状态。一是经济体制的调整和适应能力较强。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根据不同时期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矛盾,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经济体制,不仅能不断释放制度红利,还能增强经济体制的适应性。特别是危机或冲击往往能够倒逼改革开放,使我们在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在关键举措上实现突破。二是政府调控能力较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否及时采取正确的调控政策,以及是否具有较强的政策执行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政府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调控经验,具有较强的驾驭经济能力,而且决策效率高、执行力强,能够在经济遇到冲击和挑战时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控政策,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三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进一步增强了经济韧性。中国人民吃苦耐劳,13亿人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创业潜力。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能够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在城乡之间灵活流动,使就业市场具有较大弹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纳经济波动的风险。

  潜力足,主要是由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属于比较典型的后发追赶型增长。尽管从经济总量上看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仅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因此,我国经济追赶型增长过程并没有结束,仍然具有实现中高速增长的潜力。首先,需求增长空间依然巨大。就投资需求而言,虽然房地产投资需求相对减弱,但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具有迫切投资需求的事项依然很多。比如,广大中西部地区、边疆地区的交通状况还相当落后;许多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市地下管网改造、乡村道路硬化、垃圾污水处理、农房抗震加固、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很大、很迫切。消费需求增长的潜力也很巨大,但受到产品质量、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充分释放出来。近年来,我国居民境外消费快速增长。如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促使这些消费需求回流国内,将会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其次,供给增长潜力巨大。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劳动力仍然具有素质高、成本低的优势。我国制造业虽然规模大,但水平不高,不论是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增长空间都十分巨大。

  回旋余地大,可以从区域空间、产业门类、调控政策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区域空间来看,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发展水平、面临的矛盾问题存在较大差异。当一些产业在沿海地区失去发展优势时,在一些内陆地区仍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当某种外部冲击(如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一些资源型地区造成较大发展困难时,对另一些地区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优势则可能是有利的;当一些地区面临比较大的结构调整压力而经济下行时,另一些地区则由于问题暴露和调整起步较早,结构升级可能已初见成效,进入稳定增长期。二是我国产业门类齐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使我国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产业配套能力、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回旋余地比较大。我国中央政府和居民部门负债率都不高,金融状况总体比较健康,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和国有资产,宏观调控具备较多政策工具和较大政策空间。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张占斌

  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的重要论断,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正在加速积聚,各种积极因素正在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特别是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更加明朗,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提质增效的总体特征。

  消费驱动力增强,内需结构持续改善。过去,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和大量出口,消费动力相对不足,经济发展易受外需市场波动影响。当前,我国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模式逐渐兴起,养老家政、旅游休闲等新的消费热点加速形成,特别是网络消费、订制消费等异军突起,电子金融、电子医疗等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方兴未艾。近几年的“双11”彰显我国网络消费的巨大能量,“全渠道+O2O融合”等新商业生态加快孕育形成,“电商+扶贫”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消费+娱乐”开创快乐消费新模式。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消费、投资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

  服务业占比过半,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是一次转型,靠的是工业化拉动;工业主导到服务业主导也是一次转型,靠的是服务业大发展。过去,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二产独大”的特征,工业发展迅猛,但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问题。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特点尤为突出。一方面,服务业的增加值已超过工业、就业人数已超过农业,日益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兴起;生活性服务业显著改善人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福利。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1.4%,高于第二产业近1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态势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有效支撑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

  新型城镇化积极推进,城乡结构持续调整。过去,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并存,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不够,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政策逐步落实,城乡结构调整的“正外部效应”持续显现。201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77%。未来5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从现在的约36%提高到45%,这意味着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将加快实现。在城乡结构持续调整的背景下,2015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超过城镇居民1.3个百分点,达到8297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个支撑带”战略加快落地,区域结构持续优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在继续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区域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个支撑带”战略,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达44亿,约占全球的63%,经济总量约占29%。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共赢局面正在形成,将为我国和沿线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动力。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