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访谈实录

张占斌、王小广谈“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3】

2016年02月02日10:1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主持人:谢谢张教授。我们也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完成好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和去杠杆。要求在战略上坚持稳中求进,在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请王教授给我们分析一下,五大重点任务应该怎样理解?其关键点是什么?

王小广:这五个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比较突出的制约我们发展的一些结构性问题。现在有些人解释说,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这个理解不太对的,问题是问题,解决的手段是手段,结构性改革是手段,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关键性举措,不能搞混淆了。

我们是通过改革来去库存,通过结构性的改革去库存,库存是问题,我们不能说去库存就是结构性改革,过去是不是去库存也是结构性改革呢?包括周期性调整也是改革呢?不是。周期性的调整,让企业通过与市场的适应,就可以解决了,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周期问题,现在中央一个重大的判断,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问题,是结构性的因素导致的问题,不是一个周期性的问题。我理解中央提出2016年要着力解决的五大任务,不仅是当年的任务,而且实际上是今后一段时间,甚至“十三五”的一个很长时间内我们都要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来推动这五个任务完成。不能说五大任务是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五个任务可以是一般的结构调整措施来推进,可以进行常规的市场调节来推进,但现在不行,这些常规的措施效率递减,因为根本的障碍在体制或在供给侧体制性障碍,必须通过改革只能解决。

具体讲到去产能,去产能就是要抓关键行业,现在我们重点抓的是煤炭、钢铁,有人提出以煤炭、钢铁为中心,因为这两个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最突出,面临的困难最大。煤炭、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的实质是结构性和体制性的矛盾的长期累积,所以,仅靠市场,仅靠一般的结构调整,是难以根本解决的,必须靠结构性改革,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双推动,才能见实效。最近国务院就提出来一个2016年要减少一亿吨的粗钢的产能的目标,办法要靠改革和结构调整,共同推进。

去库存主要是讲去房地产的库存。但是房地产的问题比较复杂,我个人认为,它既有当前运行的增量和未来库存,同时还有更多的存量库存。所以,它成为我们现在稳定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它必须用住房制度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长远的办法来解决,也不是一时的刺激政策来缓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的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深化住房体制改革,建设新的住房供应体系,包括租售并举,来解决房地产库存问题,这就是双推动,即改革和结构调整结合,共同解决这一巨大的库存问题,出优惠政策缓解库存压力不能过头,而且明显只是一种常规的、短期的办法。

其他几个问题也是一样的,降低成本,我们的金融成本的问题,不仅仅是由于经济调整之后,利率有一个上升的趋势。更重要的,它是我们的一些金融制度安排上,是金融强垄断性和管制带来的,如存在利率市场化程度低、银行准入障碍、金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成为我们的一个短板,必须通过金融结构调整和体制的创新,来真正降低融资成本。当然我们降低企业成本还可以在减税减费上进行,这与供给学派有某些相似之处。

补短板是我们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短板很多。五中全会也讲了,我看有三个发展理念主要是围绕补短板而提出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它实际上主要是起着补短板的作用。这个补短板在整个“十三五”期间都是特别强调的。因为这个短板补齐了以后,你才能够实现我们全面建成小康这个“全面”,包括七千万的贫困。补短板,不是2016年一年的工作,是十三五的全程工作。

主持人:谢谢王教授为我们分析五大重点任务。我们看到很多网友对去产能这个问题还是非常感兴趣。而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去产能这个任务放在五大重点任务之首。请张教授给我们分析一下能否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政策体系和解决之道帮我们做一下进一步的分析?

张占斌:现在有大量的产能过剩,是困扰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这个问题有历史原因,很多年以前,中国是短缺经济,很多企业可以放开膀子干,大干快上。经过这么多年,30多年的高速发展、高速增长,市场在发生变化。一个很重大的变化,就是有些行业、有些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比如刚才我们讲到的钢铁、煤炭,包括水泥等等。现在所有这些产能过剩的产业或者行业都较为困难,有的可能是全行业的亏损,而且涉及到很多的就业人员。如何化产能,对我们下一步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这个问题要不解决,中国的新经济也成长不起来。也是希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结构调整,努力化解我们的产能过剩。

现在看,产能过剩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确实这个产能已经很落后了,这样的产能我们应抓紧加快淘汰解决。还有一种就是它在我们这个经济发展区段可能过剩了,但是可能在中亚的一些国家,一些非洲国家,它非常需要。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产业需求也有不同,就像我们现在读书一样,比如我们中国现在已经读到了研究生阶段了,但是非洲可能刚上高中或者初中,有些产能还是需要的。像这种产能要通过国际产能合作,适当的市场经济的办法转移出去。

刚才讲的这两个方面都需要通过改革来实现。比如说,有些产能要淘汰掉,需要有一些配套的改革政策,现在每关闭一座钢炉可能都伴随着泪水。因为这和很多人多少年的心血是连在一起的。但是,中国经济走到今天,不破解这个难题又不行。所以,国家要在这些领域有一些配套政策,社会保障、养老、再就业跟得上。这样才能有序解决这些问题。否则简单地去库存、去产能,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失业,这也不符合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向。这个本身是需要一些改革配套措施的,这种改革配套也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新要求。另外,我们把这些产能通过国际合作转移出去,也是需要有一些改革措施配套跟上的,一些重大的制度性变迁跟上,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能在“十三五”时期,这个问题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关键性的进展、关键性的成效,对于我们长远经济来讲,打好这么一个好的基础,极为关键。

主持人:谢谢张教授的分析。这本书第四章怎么做当中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支柱。这五大政策支柱就是宏观政策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请王教授详细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政策的要点在什么地方?

王小广:我觉得这五个政策支柱是在中央财政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第一次提出来的。在这之前,我们知道都是讲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支柱,三大支柱也就是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三句话。现在加了两条,一个是产业政策要稳,另一个是改革政策要实,这两部分是什么关系?

我觉得要做一点分析,就是前三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政策的一个基本定调、基本取向,主要是创造一个宽松和稳定的政策环境,我把它叫做基本政策定位,也就是前三条,宏观、微观和社会,这三个是构成整个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基本政策取向。一开始执政的时候已经定下了,这三年我们就这么干的。你讲这个内涵是什么,微观政策为什么要活,活指是什么?就是活力,通过政府改革,特别是简政放权、搞商事制度改革,鼓励双创,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就是改革促发展,这就是微观政策要活的内涵。宏观政策有没有改革呢?宏观政策要稳,但是要改革,我们叫做宏观调控创新,思路和方式的创新,也是一种改革。社会政策要托底,我们强调要兜底,要守住发展的底线,社会的底线,即底线思维。这是新一届中央执政的第一阶段政策,也是“十二五”的后三年所采取的基本政策。

到了“十三五”,就是2016年开始,正好到2020年,这么五年。“十三五”在保持这三大基本政策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做什么,必须要做什么,关键要做什么,才能真正实现两个中高的目标。我认为,仅有基本政策是不够的,我们的难处是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突出,制约了新动力的形成,必须着力解决这些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的手段就是靠产业政策,靠改革,因此,提出的产业政策要准和改革政策要实的两个新要求,新政策,我把它叫做关键性政策或战略性政策。这两个政策结合就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政策要准,解决是结构转型升级问题,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水平,促进其从中低端到中高端升级,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同时,要补短板,补农业、生态、社会等短板,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而要实现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改革,就是落实三中全会的改革部署。产业政策+改革措施就是结构改革。所以,现在的总体政策,由两部分构成,即基本政策+结构改革政策。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张占斌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