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涛 王为农 涂圣伟 张义博
(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总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管理不够规范,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要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重点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健全动物防疫体系。积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及各类工商资本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建立统一的种养、流通信息链。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六)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
目前我国耕地保护依然薄弱,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19.4%的耕地、70%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农产品主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粗放式生产还比较普遍,2010-2014年,三种粮食每亩化肥和农膜用量分别增加4.8%和29.4%,棉花分别增加20.9%和10.1%,化肥和农膜用量明显高于国际水平。农业机械难以满足保护农业生态的要求,低碳农业发展滞后,农业生态功能未充分发挥。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着力提高制度执行力。按照生产能力不降低原则,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深入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重点推进重金属污染地区土壤修复与治理,继续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基本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力推动节水、节地、节药、节肥、节能、节种等节约型农业。按照作物生产可持续要求改进农业机械设计,开发对土壤和景观影响小的智能、简单、精准、高效、实用的农业机械。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及应用,逐步建立农业碳汇交易市场,强化农业生物资源养护,加强退牧还草地区的草原生态保护。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城乡绿地空间格局,完善农业生态功能。
(七)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还很薄弱,手段依然落后,监测没有实现全程覆盖。要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管理、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农产品投入品使用监管制度,加快农业标准化和清洁化生产,实行分区域分阶段休养生息,根据耕地和水资源污染严重程度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开展集中修复行动。进一步扶持各省综合检测中心和市县级检测站建设,推进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建设全覆盖,启动乡镇速测室建设。强化例行监测和质量普查,扩大农兽药残留、水产品药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监控范围,及时消除风险隐患。重点开展水稻、油菜、蔬菜、茶叶、水果、食用菌等农产品的安全种植及检测技术研发。构建覆盖全国的检测技术研发和推广网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和运行机制,强化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建设,全面实施风险监测计划,动态掌握风险隐患。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八)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
目前我国农业开放水平不高,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农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尚未充分体现。要加快制定农业“走出去”战略规划,明确重点区域,主攻周边,巩固非洲,拓展拉美,力争局部率先突破。鼓励采用资源开发、市场开拓、对外投资、技术合作等方式,重点进入仓储物流、营销网络、粮食生产基地等关键领域,提高农业走出去成效。完善财政、金融、税收和保险等境外农业投资政策支持体系,设立国家农业“走出去”专项发展基金,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造规范有序的制度环境。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农业“走出去”,鼓励和平等支持国有和民营企业更多更快地“走出去”,培育世界级粮商和农业公司。
重大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虽然农业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四化同步”的发展要求相比,在农村义务工大幅减少的背景下,我国农业财政投入依然欠账很多,体制机制不合理,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需缺口不小。2008-2014年,以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和四项补贴为主的农业支出从3290.5亿元增加到6248.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从5.3%下降到4.8%;虽然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从9.8%上升到11.9%,但明显低于先行工业化国家以工补农阶段的比例。为了实现“四化同步”,弥补农业现代化短板,财政要先行。为此,要加快提高财政支农比例,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优化财政支农结构。规范涉农部门支持农业发展的职能和方式,全面推进财政预算编制环节整合各级涉农资金,规范引导类、应急类农业专项资金。
(二)完善金融保险支持政策
目前我国支持农业的金融保险政策随着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不少,但不少政策覆盖面窄,有些政策滞留在试点探索阶段,有些政策则浮在文件纸面上难以落地,现代农业缺乏资金和高风险化解难仍然是老大难问题。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到位,包括转让在内的土地流转可能加速,需要相应的金融机构予以支持。为此,要健全农业金融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大型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扩大小微金融机构覆盖面,支持农民互助金融组织发展,提高农业金融政策执行力。借鉴美国联邦土地储备银行制度,研究涉农政策性银行增加土地银行职能;采取奖补等措施,鼓励涉农政策性银行为集中连片规模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流转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加大涉农金融产品开发扶持力度,支持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型金融业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猪等政策性保险的补贴标准,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提高重要农产品保险赔付率。拓宽涉农保险保单质押范围,推进农民合作社开展互助保险试点,扩大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范围,鼓励各地政府联合保险公司创新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产品。
(三)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以农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特征的土地承包制度能够基本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但平均分配导致的耕地细碎化、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要求相矛盾,严重阻碍现代农业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明确了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方向和重点领域,但一些关键环节尚有待突破。加快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参照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70年规定,明确“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后自动延长,实行“长久不变”与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挂钩,满足条件的流转土地核发土地经营权证。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流转土地,建立健全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扎实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防范潜在风险。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退出和集体经济组织回购等机制。
(四)完善重要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目前我国粮棉油糖生猪等重要农产品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相结合的价格支持政策,在成本不断上升、国内价格持续高于国际价格的市场环境中,国外农产品不断涌入国内市场,国家收储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数量急剧上升,财政负担猛增,高价原料冲击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经营困难,现行价格支持政策难以为继,国家已围绕棉花、大豆探索建立目标价格制度。
“十三五”期间,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采取差价直补和定量收储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棉花和大豆目标价格制度,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补贴效率,适当下调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创造条件将玉米纳入目标价格制度,逐步探索将目标价格制度扩大到稻谷、小麦等重要农产品领域。扩大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范围,稳定生产者收入。
(五)加强农产品贸易边境保护
随着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价格的差价越来越大,关税及关税配额的国内市场保护功能显著弱化,“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成本农产品受到国际低价农产品冲击压力加大。要充分利用WTO边境保护措施,围绕我国重要农产品,加强反补贴、反倾销措施和“农业协定”中特殊保障措施的触发条件及应对办法研究,借助大国地位,联合具有共同贸易政策诉求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形成统一政策立场,通过WTO多边谈判机制,建立基于农业资源禀赋的公平贸易规则,争取享受类似欧盟和日韩等农业资源短缺型国家的边境保护措施。借鉴日本和韩国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经验,在与各国自贸区谈判中,按照有保有放的原则,放开一般农产品贸易,确保口粮免受进口产品冲击。(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
相关专题 |
· 《中国发展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