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08:44 来源:光明日报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长征,这一震惊世界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基础,而且也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那么,长征精神是怎样被概括凝练的呢?
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长征”和“长征精神”这些概念在长征刚开始时并不存在,当时,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一般都把这次行动称为“战略转移”“西进”“西征”等。1934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时,第一次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但这只是他个人的表述。直到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才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概称为“长征”。同年5月,中革军委以朱德名义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万里长征”的概念。
“长征精神”概念是在总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程时概括提炼出来的。作为观念形态的长征精神首先存在于中国工农红军身上,它是无数红军将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和英勇无畏精神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作风的突出反映和光辉结晶。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对红军长征的重大意义和精神价值作了精辟概括,他指出:“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红军长征的作用、意义和精神价值的最早概括。
我们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对长征精神进行了概括和凝练。在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后,周恩来同志也提出了“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的重要论断。后来,周恩来在回顾长征这一艰难历程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周恩来同志自己也身体力行为铸就长征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长征过程中,作为中革军委主席和红军总指挥的朱德同志也为铸就长征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朱德在谈到红军长征途中“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事迹时曾经指出:“红军体现了英雄主义的新观念。我们培养出革命的群众英雄,他们不自私自利,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决心为革命牺牲,一直战斗到我们的人民和国家获得解放为止。”
另一位对宣传长征精神作出贡献的人是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委的陈云。陈云于1935年6月奉命离开正在长征的红军赴上海领导白区工作,之后又受命赴苏联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同年10月陈云在共产国际会议上作了《关于红军长征情况的报告》,后来又在法国巴黎的中文杂志《全民月刊》上发表了专门记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随军西行见闻录》。陈云把红军长征中取得的每一次胜利归之于三个原因:一是“英雄主义精神和高明的领导”,二是“党的正确领导”,三是“正确对待群众和得到群众的支持”。这是陈云对长征精神的最初概括和宣传。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弘扬长征精神,毛泽东与杨尚昆在1936年8月5日联名致函红军指战员,要求大家从“扩大国际影响”和“进行国际宣传”的高度,“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然后出版《长征记》一书。这一倡议得到红军官兵的热烈响应,截至当年10月底,共征集到稿件200余篇,50多万字,这些稿件经过编委会加工修订,形成110篇共30多万字的定稿,并于1942年11月正式取名《红军长征记》付印。这本书是第一次以长征亲历者讲故事的形式展现长征精神的生动典范,它对传播和弘扬长征精神起到了极大作用。
推荐新闻:
习主席B20演讲:为中国发展给出新坐标 为世界发展贡献新力量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韩振峰专栏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