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腐败思想和理念的重大创新【3】

汲传排

2017年08月22日09:4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原标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腐败思想和理念的重大创新

内外兼修的“德法相依”思想和理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管党治党营养,其中,内外兼修的“德法相依”思想和理念就被运用到反腐败斗争之中。

  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思想。其中,德治思想和实践贯穿于历朝历代,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为政以德、礼法相依、德主刑辅、尚德希刑、管权治吏、正心修身等历史经验和思想,对中国历代统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学家陶希圣认为,早在中国氏族社会的周代,就已经有了“明德”和“明刑”的“德刑并举”思想。《唐律疏议·名例》序疏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思想,强调为政者施政和教化人民要坚持德法相依。唐太宗李世民就认为治理天下不能靠严峻刑法,而要靠仁义。他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其促。……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清代康熙皇帝也极力主张“仁政”,他常说:“天下当以仁感,不可徒以威服。”

  在强调依规治党的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以德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领导干部要坚定文化自信,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关于内外兼修的“德法相依”思想和理念,王岐山同志曾经撰文进行了阐释: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德法相依,相辅而行;既要坚持理想信念宗旨,又要守住党的纪律“底线”。

  所谓依规治党,就是“依规管党治党”,用党章党规党纪强化“他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包括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特别是纪律处分条例,把党章对纪律的要求整合成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生活六大纪律,开列负面清单,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使管党治党有了具体的纪律遵循。《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重在立规。

  所谓以德治党,就是要“讲德行、讲党性”,用德行和党性强化“自律”。党中央要求全党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传统文化中的“德”,核心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礼”则是有礼节、有礼貌、讲规矩、守秩序之义,主要指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崇德重礼,实质上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强化人格修养、提升道德品质。2015年10月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在适用对象上由“党员领导干部”扩大到全体党员,在要求范围上由“廉洁从政”扩展为“廉洁自律”,在条款内容上由负面清单转变为正面倡导。《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重在立德,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提供了看得见、够得着的道德标准和目标。

  协同推进的“净化政治生态”思想和理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腐败问题也不例外。反腐败不能局限于惩治腐败本身,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还要联系导致腐败产生的其他因素,诸如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统筹把握,综合施策。

  在反腐败斗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善于运用联系的观点,高度重视与腐败相关的从政环境,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第一次引入了“政治生态”概念。2014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他提出“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2015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他提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2016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净化政治生态同修复自然生态一样,“需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2016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全面从严治党打下重要政治基础”。

  “政治生态”是一个政治学术语。在我国,它通常指各类政治主体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状态,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从政行为。政治生态既包括党内政治生态,也包括社会政治生态。

  建设现代文明社会需要良好的政治生态,而良好的政治生态需要良好的文化社会环境。特别是在受儒家文化影响巨大的东方国家,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对于提升官员的廉洁度具有重要作用。在这方面,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借鉴。

  正是认识到良好政治生态对于反腐败的正面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同时,注重净化社会政治生态。具体表现为:

  通过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中央认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咬住八项规定不放、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也都突出强调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保证。为此,党中央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必须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打牢理想信念根基;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推动全党尊崇维护党章、学习贯彻党章,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端正用人导向,根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必须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上率下。这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根本遵循。

  通过党风带民风、民风促党风,净化社会政治生态。党中央认为,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党风是关键,党风决定民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必须狠抓党风建设,促进民风转变、移风易俗,推动社会风气健康发展;只有执政党的作风真正改变了,才能以优良党风影响和带动民风社风的转变,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由党风带民风的反腐新思想新理念,正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糟粕的一面,譬如庸俗的人情世故就是糟粕。中国传统社会是人情社会,“人情”甚至被看作是“人生最大的债务”。很多腐败案件的导火索就来自于“人情”,因为公职人员在偿还“人情债”的时候,往往会动用包括公权力在内的公共资源。如果不解决类似“人情”这样的不良社会风气,就不可能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正因如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由党风带民风、民风促党风的官民结合式的反腐思想和理念,对于反腐败的深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营造健康洁净的政治生态,为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气候和土壤环境。

久久为功的“永远在路上”思想和理念

  腐败是人类社会的痼疾顽症,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的特质。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像恶性肿瘤一样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社会的健康肌体。与腐败相关的不良党风政风、民风社风,同样相当顽固、易于反复。正因如此,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要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决定性胜利,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要下功夫、用狠劲,持续努力、持之以恒。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反腐败斗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久久为功的“永远在路上”思想和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认为反腐败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善于把握古今中外的历史规律,对腐败的特质以及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我们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是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的”,并明确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能够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明确提出反腐败斗争要保持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重在“抓常”“抓长”,必须经常抓、长期抓。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只有警钟长鸣,才能警笛不响”,“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党内监督,重在日常、贵在有恒,党的各级组织要拿出滴水穿石的劲头、铁杵磨针的功夫,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中见常态、见长效。如何做到“抓常”“抓长”?党中央提出,必须做到惩治腐败力度决不减弱、零容忍态度决不改变,踩着不变的步伐,保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

  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仍然任重道远”、“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的重要论断。尽管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党中央仍然要求全党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看到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又要看到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为什么说“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深刻阐释:“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五年来的反腐败斗争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科学性。

  久久为功的“永远在路上”思想和理念,将指引我们党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不断走向深入,并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汲传排,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副总编辑)

来源:《前线》杂志第8期网络版

 

上一页
(责编:曹淼、万鹏)
相关专题
· 《前线》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