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 理論 >> 理論書庫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叢書·法治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叢書·法治篇》

  公丕祥 主編  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   

叢書總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的價值觀念。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精神層面的結晶,也是中華文明長期滋養的結果。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傳統,形成了以“仁義禮智信”等為主要內容的核心價值觀。[詳細]

叢書后記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組織省內專家編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叢書”。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燕文同志高度重視叢書編撰工作,對書稿寫作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內容構架等提出指導性意見,並審讀全部書稿。求是雜志社社長李捷同志對叢書編撰提供重要學術支持,並欣然為叢書作序。[詳細]  [目錄]

熱門文章

導論 法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乃是民族和國家興旺強盛的精神基石。“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准”。黨的十八大凝練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且把法治確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素之一。這鮮明體現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價值目標,深刻反映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價值共識,充分表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法治要求,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閱讀全部

第一章 法治概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觀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治國安邦的基本法治觀念,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規律,彰顯了建設法治中國、實現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基本法治價值取向,因而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的基本遵循與基本准則。它是一個有機的法治觀念系統,蘊涵著一系列相互聯系、內在統一的基本法治要求。

閱讀全部

第二章 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關於法治的理性化觀念。如果說,法律規則是法治社會的載體,那麼,法治理念則是法治社會的靈魂。法治理念是推動法治發展的思想指針,有什麼樣的法治理念就有什麼樣的法治實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斷豐富和發展,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發揮了重要作用。

閱讀全部

第三章 法治原則 

  法治原則是從法治理念到法律制度與法律秩序之間的基本環節。在基本意義上,法治原則旨在為法治理念透過法律制度予以實現提供基本的准則。這是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基本要求。事實上,就我國憲法關於法治的規定而言,“基於對中國憲法的歷史、文本與國家發展目標的綜合考量,13條修正案中的‘法治國家’也可解釋為包括‘形式和實質法治主義’的綜合概念,但更注重形式,並通過形式的完善,逐步向實質法治的目標發展。”

閱讀全部

第四章 法治精神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語境下,我們講的“法治精神”當然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這種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既吸納並體現了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規律和基本價值,又立足於並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國情和特定價值文化。在《弘揚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風尚》一文中,習近平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具體表征,認為“法治精神是法治的靈魂”,“使法必行之法就是法治精神”,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具體表現為人們的理性精神、誠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權威的精神、權利與義務對稱的精神、依法維權和依法解決糾紛的習慣等。這一論述,對於我們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具體表征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閱讀全部

第五章 法治文明 

  伴隨著法制現代化歷史進程的深入推進,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主義法治的文明化進程也在進一步加快。其中,特別是伴隨著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我國已經進入到法治文明化的常態性、快速化發展的軌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將進一步緊密結合在一起,共同發展。

閱讀全部

第六章 法治國家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總結歷史沉痛教訓后的明智決策﹔是新時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保証,因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可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具有豐富的實質內容,其基本要求主要表現在法律完備而良好、法律權威、法律有效實施等方面。

閱讀全部

第七章 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建設,需要根據依法行政的目標和要求,明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點任務。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這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進一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任務,標志著我國法治政府建設進入到一個全面提速的新階段。

閱讀全部

第八章 法治社會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對法治社會建設意義重大,因為法治社會是一個內含民主、自由、平等、人權、文明、秩序、正義、效益等理性要素的綜合概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具有高度契合性。

閱讀全部

第九章 法治建設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由此,這十六字就被確定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在這十六字方針的指導下,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要求。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証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從而確定了“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法治建設的十六字方針。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作出了一系列關於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講話,反復強調:“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程。”這一新的法治建設的十六字方針,是法治中國建設的衡量標准,對全面加快推進依法治國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閱讀全部

第十章 法治文化 

  所謂法治文化認同,是指人們對法治文化的一種“相互承認”,是民眾對法治文化的“重疊共識”,是主體對法治文化中的正義觀念、良好的社會秩序觀念、公民作為人的觀念、制度正義原則以及關於合作性美德的共識。

閱讀全部

第十一章 法治信仰 

  建設法治中國,是當代中國人的法治理想。而要實現這一理想,既需要法律原則、法律規則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需要法治精神、法治觀念和法治信仰的支撐。法治信仰要求通過立憲主義凝聚價值共識,確立權力與權利的關系原則,規定國家權力的運作目的,為個人尊嚴和發展創造基本法律條件,為社會主體認同法治價值奠定堅實基礎。法治信仰要求通過公共行政維護公共利益,維持社會主體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秩序,為社會主體真切依賴法治價值提供良好環境。法治信仰要求通過公正司法解決社會糾紛、救濟權利、實現社會正義,為社會主體信任法治價值提供司法支持。法治信仰要求通過法律權威確立行為准則,為人們的社會交往提供法律工具和精神家園,使法治價值成為社會主體的信仰源泉。在全社會樹立法治信仰,需要運用各種法律教育機制,為社會主體法治信仰的形成提供知識基礎﹔需要通過國家機關和人員的執法和守法活動,為社會主體信賴法治提供示范動力。

閱讀全部

第十二章 法治思維 

  習近平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要確保法治在治國理政上發揮重要作用,其中的關鍵之一,便是要高度重視和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在法治發展進程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確保法治發展始終在法治的軌道上有序進行。而這其實也就意味著,准確理解法治思維的涵義,積極探索法治思維的培育路徑,對於新時期的法治中國建設而言,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閱讀全部

第十三章 法治方式 

  在當代中國,法治方式是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不可缺少的工具。可以預見,在未來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法治方式將成為主導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的最重要、最基礎的手段。而法治方式的實踐運用,主要在於運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閱讀全部

第十四章 法治環境 

  法治風尚是一個涉及法學、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乃至倫理學的概念。一般而言,它不僅是指社會主體以堅定的法律信念為前提並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規則作為其行為准則,而且是指社會主體在法律規則嚴格支配下活動。因之,法治風尚既是一個主觀范疇的概念,也是一個可見之於主體行為的客觀化的概念。在現代社會,法治風尚的形成對於法治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法治風尚表現為社會主體對法律的拜從,法治風尚的塑造一般經過提高法律意識、形成法律信任、樹立法律信仰三個階段。

閱讀全部

第十五章 法治發展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鮮明地提出,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是一個內涵深刻、底蘊深廣、意義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命題,需要我們悉心思考、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及其政治發展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法制實踐相結合,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偉大實踐中,走出的一條符合中國國情條件的法治發展道路。因此,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的道路自信,具有內在的歷史必然性,必須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鮮明時代特征。

閱讀全部

結語 推動法治中國建設的精神動力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中國夢的價值觀建設基礎工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成要素的法治價值觀,其精髓就是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一個社會總要有精神支柱,一個國家總要有發展方向。道路、制度、理論可見諸成文的規則,而價值觀則是人們的內心信仰。以法治精神為內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是建設法治中國的精神動力。

閱讀全部

最新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