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鄭杭生:中國社會建設的六大艱巨“任務”
鄭杭生
2012年11月26日14:20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加強社會建設六大“任務”告訴什麼

十八大報告的第七部分提出加強社會建設的具體任務包括以下六個方面,即: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這六個任務,指出了在我國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的要特別關注的領域,也就是社會建設前述內涵的主要外延和所指。

在作為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基石的教育領域,如何實現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的合理配置?十八大報告很有針對性地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

在作為民生之本的就業領域,如何實現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的合理配置?這就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勞動標准體系和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在全國人民最關心的收入領域,要實現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的合理配置,就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十年增加一番,是個意義深遠的宣告,意味著中國人創造的財富要成為本國人的福利,就要大量減少流向外國、成為外國人福利的那一部分。

在作為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的社會保障領域,要實現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的合理配置,就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証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確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滿足困難家庭基本需求。

而在作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的健康領域,要實現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的合理配置,就要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要求,重點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很顯然,離開這些關鍵領域的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的合理配置,那麼,加強社會建設,就會成為一個空殼、成為一句空話。完成這些任務,都是非常艱巨的,要克服很多困難,破除很多障礙,做出很多努力,付出很多代價!

在理論上,社會學以整體社會系統與各子系統的關系為根據,引申出了范圍不同、大小有異的“社會”:“小社會”或“狹義社會”、“中社會”或“中義社會”、“大社會”或“廣義社會”。這三種社會都是與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有關的。例如,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裡面的說法,民生事業包括就業、收入分配、住房、社會保障等等。又如社會事業在中國通常包括教育、科研、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等,這些都是公共服務。所有這些都與以上三種社會有關。隻不過,有的主要是在小社會領域,有的主要在中社會領域,而它們又都與大社會相聯系。當然,社會建設的具體領域不止上面這些,它包括很廣,在學界,一般指稱這樣九個領域,即民生事業、社會事業、社會分配、城鄉社區、社會組織、社會規范、社會管理、社會體制、社會結構。

過去,在討論什麼是社會建設時,往往有一種以外延替代內涵的做法,例如,在回答什麼是社會建設時,往往說,社會建設有廣義的社會建設和狹義的社會建設。這明顯說的是外延而不是它的內涵。上世紀30年代,我們的社會學前輩孫本文先生在1935年出版的《社會學原理》中曾給社會建設下過這樣的定義:“依社會環境的需要與人民的願望而從事的各種社會事業,謂之社會建設。” 這主要也是從外延上來定義社會建設。作為社會學的后輩,我們今天要根據我們豐富的實踐,加以新的概括。這是我們的責任。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人民論壇》
· 鄭杭生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